使毛泽东对他深感失望,只因胡适离开大陆之前做了两件事

当前位置:看文网 > 历史解密 > 中国近现代史 > 发布时间:2023-09-12 15:43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1946年的八月,胡适,曾是毛泽东的知己,送来一封电报,只有二三百字,却引发了毛泽东内心的波澜。他读过这些字,然而眉头紧皱,仿佛有了难以言喻的思虑。
 
    毛泽东感叹道:“适之先生,你我相交多年,如今的他已非从前……”
使毛泽东对他深感失望,只因胡适离开大陆之前做了两件事
    而那封电报到底写了些什么?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穿越岁月长河,走进那段沧桑的历史,探寻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
 
    毛主席初识胡适
 
    在1918年的八月,一个温暖的时光洒落在北平,毛泽东追随着恩师杨昌济和北大图书馆馆长章士钊的引荐,踏进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了自己的管理员生涯。
 
    毛泽东早已饱读过李大钊等人创建的《新青年》杂志,对陈独秀和胡适等名士在其上的文章心怀崇敬。为此,他毅然背着寥寥行囊,毫不犹豫地来到这座知识的殿堂。
 
    北大图书馆的工作并不轻松,然而,毛泽东总是借着工作之余,沉醉于那些他从未接触过的书卷之间。
 
    某日,几名北大学子在谈论着:“适之先生即将开讲,甚至有些外校的学生前来倾听。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领略一番了!”
 
    旁边正在整理书籍的毛泽东听闻,心头荡漾起激动的涟漪。北大这么长时间以来,他还未曾有机会亲临胡适的讲堂。他来找到了李大钊:“大钊先生,今天图书馆的工作已告一段落,我是否可以前往聆听适之先生的讲座呢?”
 
    李大钊眼中闪烁着欣赏之光,他注视着面前这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欣然答应道:“去吧,胡适是新派教授,他的见解对社会的认知会带来很多启发。你去听一听,必然获益匪浅。”
 
    毛泽东激动地点了点头,匆匆忙忙地前往了北大第一院。他发现胡适早早地抵达教室,专心准备课程。毛泽东的心情犹如激荡的海浪,他小心整理了一下衣冠,步入了教室。
 
    在那堂课堂上,胡适滔滔不绝,言之有物,毛泽东内心突然豁然开朗。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眼前的一切都变得如此清晰。而胡适也在讲台上注意到了这位非北大学子,对他投去好奇的目光。
 
    隔了不到两天,北大的教授杨昌济发现了毛泽东对胡适的敬仰,他开口邀请道:“润之啊,今天胡适将到我家交流,你一同前来吧。”
 
    然而,胡适在得知此事后,对毛泽东充满了惊讶,他言辞充满了钦佩:“你就是那位二十八画生吗(毛泽东的笔名)?你所撰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不仅赢得了我的赞誉,也受到了几位教授的一致称赞。”
 
    毛泽东爽朗地笑了起来,回应道:“适之先生和仲甫先生(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的文章,才是让我深感惊叹之作!”
 
    当胡适得知毛泽东仅仅只比自己年轻了两岁,他不禁对这位文笔华丽的青年充满了敬佩之情。在思想的碰撞中,两人迅速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分道扬镳
 
    实际上,毛泽东前来北京大学最主要的动机在于攒钱,计划前往法国深造。然而,在即将踏上法国之行的前夕,他却决定留在国内。
 
    胡适了解此事后,以语重心长的口吻说道:“润之,你的选择明智。在异国他乡学习新的文化固然有益,但与其如此,不如将时间用来思考和改变我们的国家。”
 
    毛泽东点了点头,回应道:“我确实有此打算。出国留学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我国的进步,而如果我在国外毫无所获,那就偏离了最初的意图。”
 
    胡适关切地追问:“听闻你计划回到湖南,已经有所准备吗?”
 
    “早些时候,我在湖南与同窗们共同创建了新民学会,帮助年轻人进步。接下来,我打算借鉴您和仲甫先生的经验,创办《湘江评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同时,我也希望适之先生能给予更多的指导。”
 
    胡适赞赏地说:“若年轻一代都如你一般充满抱负,我们的国家未来可期!”
 
    随着《湘江评论》的创办,毛泽东在其中发表了许多新颖的观点,这使胡适更加钦佩。
 
    到了1920年1月,毛泽东计划在湖南创建一所工读互助学校,他特地咨询胡适的意见:“适之先生,我计划在长沙设立一所新型学校。学生可以兼顾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进步。您认为如何?”
 
    胡适回应:“这个构想很好。如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我请教。”
 
    随着时局的变迁,两位知识分子逐渐各奔东西,命运道路逐渐分离,虽然志向不同,却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留下了各自的印记。
 
    毛主席的失望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1945年3月,胡适蓄意前往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代表中国参与战后国际事务。毛泽东得知这一动向后,特意找到董必武,希望他能劝说胡适看清形势,避免陷入误区。
 
    董必武了解毛泽东对胡适的尊敬,毫不犹豫地前往胡适的住处,以真情实感和理性劝说,希望胡适能够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然而,胡适却坚持自己的观点,声称只会支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一方,甚至还反过来劝说董必武放下武器。
 
    董必武感到十分无奈,毛泽东得知胡适的态度后,不禁感慨万千。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适在1946年7月访问延安,主席对他嘱咐傅斯年带去问候。傅斯年转达了这番关切,胡适由衷地表示感激。随后,胡适通过发电报的形式,再次劝说共产党“放下武器”,对主席的立场提出异议。
 
    然而,由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胡适的电报无法及时送达。这使得胡适的立场显得不合时宜。毛泽东在面对复杂局势的谈判中,对胡适的坚持感到失望。
 
    1948年11月,胡适计划从北平乘坐蒋介石安排的专机前往南京。毛泽东得知后,以深意的语气表示:“只要胡适留下,可以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然而,胡适已下定决心,未听从主席的建议,毅然决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结语
 
    胡适在1962年因病去世,享年71岁。他曾是毛泽东的敬爱恩师和亲密朋友,却选择了一条与毛泽东不同的道路,生命轨迹颇为不同。
 
    胡适和毛泽东的交往,如同两颗星辰,虽然共同闪耀在那个历史时刻,却在选择和立场上分岔,各自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