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颜易逝,破镜难圆。
人生在世,逃不开生死离别,更逃不过岁月的消磨,在一日一日的柴米油盐中,我们终将老去。而容颜不在时,曾经对你一见倾心的少年是否还能再次怦然心动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虽然有着超脱俗人的思想,写下过一句又一句的经典诗词,但是他也不可避免地有着看人皮相的那一套。
当王国维在外出差,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看着已经逐渐衰老,甚至可以用人老珠黄来形容的妻子时,心中感慨万千。
于是写下了一首词,谁料这首词竟然成了经典,流传至今,广为传颂。
王国维的前半生
1877年,旧中国仍在封建统治时期,光绪皇帝是那时的天子,仍旧用老一辈的俗套治国方式处理着国家政务。
这时,浙江省海宁州出生了一个人物,他生命后期所推崇的新式思想与清末的传统思想大相径庭,这人便是著名的文学家,王国维。
王国维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王乃誉是当地有名的文人,再加上王氏家族曾出现过抗金名将,所以王国维一家在当地受尽了人们的尊重。
王国维靠祖上积累下来的家业过着比寻常人家要好上一些的生活,他也能得以机会接触文学,自幼时起,王国维便跟在父亲身后,父亲看书他便看书,父亲写字他就在一旁临摹,父亲绘画他在一旁研磨。
只要是父亲在的地方,就一定有王国维的身影,他的父亲也十分宠爱王国维,他没想到这竟是个好学的孩子,所以对王国维的期望也变得更高。
父亲期望王国维能考取功名,光耀王家,不辜负祖宗为王家打下的分寸江山,王国维尚且懵懂,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意思,他只是喜欢看书,喜欢文字罢了。
稍大一些,王国维明白了现阶段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在读书上下了苦功夫。
王国维家中藏书巨多,他常常待在书房里一整天也不动一下,仿佛已经变成书虫钻进了书本里。
父亲看到王国维这般用心,更是高兴,四下打听,为王国维寻找书塾,让他接受更系统的教育,终于,在王国维七岁那年,他来到了邻村的陈家学习。
能在书塾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家境都是优渥的,相比之下,王国维的家境竟然已经不值得一比。
但是王国维没有时间比较谁穿得光鲜,他现在要将注意力都放在读书上,这对于一个几岁的小娃娃来说实在难得。
王国维的好学与勤奋,受到了老师陈寿田的喜爱,陈寿田对王国维寄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王国维小小年纪竟然已经懂得了谦虚低调,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是原先的那副做派,不见一点骄傲。
王乃誉以此为荣,逢人便三句不离王国维,但是王国维却是从不敢将自满宣之于口的。但是他很感谢老师和父亲的鼓励,他能回报的只有更坚定读书的信念。
终于在王国维十五岁那年,他们收到了第一个好消息,王国维参加了海宁州岁试,并考取了第21名的好成绩,成为了继父亲王乃誉之后的海宁又一才子。
这个消息令全家上下兴奋不已,所有人都知道王国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有多不容易,当初他在陈寿田的私塾读书时学得很好,但是他的私塾学习时光很快就结束了。
在王国维十岁那年他就随着全家搬离了原来的故居,去往了一个新的地方。
新家距离原先的私塾很远,王国维只能退学,但是在新家附近没有适合王国维的书塾,王国维只能在家自学。
他读书的范围很广,不局限于四书五经,也正是这样敏而好学的精神促成了王国维初试便中了秀才。
有了成绩之后王国维的父亲设想着如果王国维能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年过20便可高中状元,但是很快王乃誉的幻想就破灭了,王国维后期的学习生活并不那么顺利。
屡试不第,结婚生子
王国维搬离了老家之后一直自学,虽然考中了秀才,但是如果想要进阶就专业指导,到了适龄年纪王国维便入州学。
可是他的名次却并不像在陈寿田书塾时那样靠前,他排在了60名开外。
这样的成绩不仅对王乃誉来说是一种打击,对王国维也是一样,王国维早就已经习惯了名列前茅,突然不被老师重视,王国维心里也有一些不平衡。
但是很快他就将这样的心态调整了过来,他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就前往杭州参加府试,但是并没有考出成绩,第二年他又去杭州参加科试仍然没有考中。
两次名落孙山后,王国维只觉得自己学得好不够好,王乃誉也让王国维另寻出路,到了1894年,王国维已经18岁了,他考进了崇文书院打算继续学习。
可是到了崇文书院,王国维的人生目标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并没有专心致志地准备下一次考试,而是开始博览群书,同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崇文书院常常能看到一个身穿着黑色长袍,头上戴着瓜皮帽,鼻梁上挂着一副圆眼镜的男人,这人就是钻研史学的王国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国家风雨飘摇。
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西方的先进思想,王国维深受启发,他已经对传统的思想文化产生了质疑,于是便着手研究各种外国著作,他想要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
然而闭门造车的行径不可取,王国维很想见见外面的世面,可是现在王家已经不复往日那样富庶,王国维上学的钱都是东拼西凑的,哪里还有钱资助他去外面见世面呢?
王国维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压迫,但也只能安心地待在家里,可是王国维躁动的心已经抑制不住。
父亲看出了王国维已经开始不再掌控范围内,便想了个办法来让王国维安定下来。
王国维到了适婚的年龄,也该为他寻一门亲事了,这样既能让王国维收收心,又能延续王家的香火,一举两得。
于是王乃誉便开始操持为王国维寻亲的事情,王家虽然落魄,但是出了秀才王国维,想要结亲是非常简单的,不出几天,媒人就快将王国维家的门槛踏平了。
王乃誉在众多女子中,看中了莫氏,莫氏是个美人胚子,个子虽然不高,但是五官精致,王乃誉见到莫氏的第一眼就笃定这女孩一定是王国维喜欢的类型。
没过几日,王乃誉就将王国维和莫氏约到了一起,互相认识。
婚前相见在当时可是很少见的,但是王乃誉知道自己贸然为王国维安排亲事,王国维会有意见,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讨好儿子。
王乃誉年纪也来越大,他就是想让儿子陪在身边,功名如何都暂且不提了,王国维见到父亲有意讨好他,再看看父亲的满脸皱纹,这门亲事他不答应也得答应。
但是王国维没想到莫氏竟然这般美艳,莫氏对王国维一见倾心,书卷气正浓的少年很是吸引莫氏,不出半月,二人就举行了成婚仪式。
王国维并不排斥自己的妻子,这让王乃誉很是欣慰,看着小夫妻越来越和睦,王乃誉也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
二人成婚后,王国维靠在私塾里教书来贴补家用,莫氏则在家里操持着一家的生活,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却很幸福,不久后莫氏便为王国维生下了几个孩子。
但是因过去的医疗卫生水平不达标,莫氏在生完孩子之后,又没有好好的修养,她的身体变得很虚弱,王国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为了改变现状,让妻子和孩子过上好日子,王国维辞去了私塾先生的工作,打算出去闯荡闯荡,做出一番天地。
莫氏一向温顺贤惠,听到丈夫有自己的追求,她便双手赞成,至此王国维便离开了家乡,开始在外打拼事业。
他原意是想和同乡的张英甫创办学堂,继续传播知识,但是手头又没有流动资金,这件事也便耽搁下来了。
王国维只能再次踏上求学之路,留妻子一人拉扯孩子,在家里苦苦地等待他学成归来,可是等到王国维小有成就后回到家看望妻子和孩子的时候却发现妻子已经变了样。
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风尘仆仆地离开客居的土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路上,王国维有一种近乡情怯的热望。
这几年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事业上,对家庭的关心实在是太少了,多亏了莫氏的付出。
想起莫氏,王国维心中有愧,他这次回来一定要好好地补偿一下她。
他幻想着妻子眼巴巴地等着他回来的模样,心中感到一丝甜意,可是当他见到妻子时,原本幻想的却与现实截然相反。
妻子缠绵病榻,双手已经枯瘦不堪,而面庞也不再像他们初相识时的时候那样圆润光滑,细小的皱纹爬到了唇周眼角,眼睛也没有了光彩。
王国维不知道这几年间妻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后悔了,如果不出去闯,那个温柔可人,健康快乐的妻子会回来吗?
看着现在的妻子像瓷娃娃一样脆弱,甚至稍微用点儿力气都会气喘吁吁的样子,王国维心疼不已,虽然年华易逝,但是时间对妻子的摧残太严重了。
王国维感慨曾经妻子容颜已经不在,心下思绪万千,于是便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蝶恋花》,词中的字字句句都能看出王国维的无奈和心痛。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王国维心中的百转千回,“阅尽天涯”这四个字就已经直击心灵,让人感受到了王国维心中的苦楚。
他年方而立,却在书海中奋斗了十余年,又为了生活辗转多地,说是阅尽天涯一点儿都不为过,他见多识广,博学多识,然而这些风光的背后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每次的离别对于王国维来说都是伤心的,他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到家人,再见到妻子,只能用一句“很快”来安抚那些等候他的人。
但是他没想到,这次归来之后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如同鲜花一般盛放的妻子竟然已经像是被寒秋打落了一般,不复往日那样鲜活。
当他第一眼见到妻子,第一次和妻子对视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王国维的眼里定然是有震惊、有不解和难过的,而妻子面对曾经的心上人,又该作何反应呢?
她会觉得羞涩,却不是因为见到了心爱的丈夫,而是因为自己的这般容颜憔悴,她觉得不应该将自己的不堪展现在丈夫的眼前,所以两人相顾无言。
王国维在回家的路上,原本打算向妻子诉说这么多年的见闻,诉说着对妻子的相思,他满怀期待能和妻子再次将感情升温。
可是面对着这样的枯老容颜,王国维还哪里有心思烛下夜谈呢?
他心中只有对自己的恨意,对时光匆匆流逝无情消磨得恨,但是这又是谁能改变的呢?人终究都逃不开衰老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死亡。
所以,王国维便写下了那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千古绝唱,人间最是留不住的东西就是绝美的容颜和春开秋落的花朵。
王国维感叹着,他有一丝顿悟,也有看淡了生死,看淡了人生悲欢离合的洒脱,所以在他五十岁那一年投湖自尽时,才能做到那样的从容不迫。
王国维死了,人们不知道他的死因,哪怕是推断出几十种可能性,但是如果相信他是完成了来人间的使命后追随亡妻而去,也不枉他的作品令后世陶醉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