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当前位置:看文网 > 人物 > 知名人物 > 发布时间:2023-08-05 09:15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常德市,古称武陵,朗州,是湖南省下辖的地级市,地处武陵山脉与洞庭湖平原交接带,洞庭湖西侧,地势西高东低,澧水、沅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注入西洞庭湖。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市境东、南与益阳市接壤,西南与怀化市毗邻,西与张家界市相连,西北与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接界,北与湖北省荆州市相邻。常德城名源自《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历史故事“刘海砍樵”“孟姜女哭长城”以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等浪漫主义情结贯穿常德城二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常德独有的“善德文化”。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常德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湖南省常德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郑洞国(1903年1月13日—1991年1月27日),字桂庭,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郑洞国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曾参加北伐战争。后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务,1933年率部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七七事变”后,相继率部参加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敌顽,战功卓著;1943年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1945年回国,历任第三方面军副司令、东北保安副总司令、代总司令等职,1948年于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脱离国民党阵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祖国建设与统一事业。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将军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去世后受到两岸共同追悼。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人,延安五老之一。
 
    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1960年5月29日,林伯渠同志逝世,享年74岁。
 
    林伯渠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许多贡献,特别是在革命统一战线、政权建设和财政经济方面,尤为显著。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王尔琢(1903年1月23日—1928年8月25日),湖南省石门县人,革命烈士。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74团参谋长。1928年1月,参加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28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
 
    2009年9月14日,王尔琢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潘振武(1908年4月26日—1988年9月22日),曾用名潘爱卿,湖南常德万寿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司令部副官、第11师政治部及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第一师政治部敌工科科长、骑兵团团长兼政委,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敌工部部长、民运部部长,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西满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西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政委、第四野战军后勒部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广州军区后勤部政委、驻苏大使馆武官、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外事局局长、武汉军区副政委、顾问。1988年9月22日在武汉逝世。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其梅(1913年12月27日—1967年8月15日),别名时英、瀚伯、时杰,湖南桃源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少时就读于常德晋新中学和北京大学附属高中,1931年加入共青团,同年加入共产党,从事兵运工作,1936年3月被国民党逮捕,半年后经营救出狱,历任豫东特委书记,新四军四师三十三团政委,河南军区独立七旅政委、河南四军分区副政委兼地委副书记等职,他发动和依靠群众,机动灵活地打击日、伪军。解放战争时期,率部战斗在豫、皖、苏地区,是刘邓大军逐鹿中原的一支重要武装,后任十八军五十三师政委兼党委书记、十八军副政委,率部向西南进军。1950年春进军西藏,先后任昌部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中共昌都地区分工委书记、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和常委书记,次年9月抵拉萨。1952年2月任西藏军区副政委兼军区党委副书记。不久领导修筑川藏公路。1961年任中共西藏委员会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军区副政委,他热爱西藏,热爱边疆。1967年8月15日在北京逝世,遵其遗愿,将骨灰安放西藏。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戡(1906年—1948年3月3日),字麟书,号三寿,湖南桃源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从军,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第83师师长、第93军军长、第36集团军总司令、重庆陪都卫戍副司令、第37集团军总司令、第37集团军整编为第29军军长等职。1933年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将刘戡第83师编入第17军,北上参与长城战役,支援宋哲元所指挥的西北军。七七事变后抗击日本侵略军,忻口会战,毙敌万余人,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嚣张气焰,被誉为“杰出的抗日将领”,晋升为第93军军长。1940年初率第93军驻防阳城,封锁陕甘宁边区,是时军部参谋长魏巍(白天),乃中共地下党员,经魏力劝,刘接待并支持其辖区的地下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暗中以军用物资接济八路军。因此被军统监控,军统要求刘戡将魏巍调职以便诱杀,但刘戡抗命并协助其逃往延安,1942年9月蒋介石将其撤职。
 
    1944年胡宗南的保荐下,军委会在1944年5月重新启用刘戡接任第三十六集团军,随后三十六集团军残部在刘戡整顿下恢复功能,在河南灵宝一带构筑防线,抵抗日军。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刘戡调任驻扎陕西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该集团军在1946年8月缩编改组为整编第二十九军。1947年3月,整编第二十九军在胡宗南指挥下进攻陕甘宁边区。1948年2月在陕北宜川战役中兵溃,自杀身亡,时年42岁。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明朝后期大臣、诗人。
 
    杨嗣昌是兵部右侍郎兼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兵备副使、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山西军务等。屡次疏陈边事,为崇祯帝所赏识。崇祯十年(1637年)初,入京任兵部尚书。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他对清主和,以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军,为此奏请增兵、增征“剿饷”,并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次年六月,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崇祯十二年(1639年),又请增征“练饷”。同年,因张献忠拒抚再起,他以“督师辅臣”身份南下湖广,调集各路明军追剿张献忠等部农民军。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他督率左良玉等挫败张献忠于玛瑙山(在今四川万源境)等地,加太子少保。但随后被张献忠“以走致敌”的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死于沙市(一说畏罪自杀),享年五十四岁。
 
    杨嗣昌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杨文弱先生集》《武陵竞渡略》《野客青鞋集》《地官集》等,今人辑有《杨嗣昌集》。
 
    胡瑛(1884年—1933年11月),原名祖懋,字敬吾,后改名瑛,字经武,号宗琬。湖南桃源人,原籍浙江绍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
 
    1903年在长沙经政学堂读书,在黄兴影响下倾向革命,后赴武昌,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当兵。1904年2月加入华兴会,与吕大森等发起组织科学补习所,并任总干事。同年因该所被封,赴日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曾与杨笃生等研制炸弹,进行暗杀活动。1906年冬,萍浏醴起义爆发时,被派往湖北,联络日知会举义响应,因奸细告密被捕入狱,被判无期徒刑。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获救出狱后即被推为湖北军政府外交部长,同年冬代表湖北军政府参加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
 
    南北议和时,被推为议和代表。1912年1月20日,由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山东军政府都督,驻节烟台,两个月后辞职。后改任新疆青海屯垦使。1913年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二次革命时,在日本考察农政,遂滞留日本以静观事态之变化。1915年8月与杨度等人在京组织筹安会,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1916年袁世凯死后,以辛亥元勋未被列为惩治对象,遂避居湖南桃源县。1917年被推为护法军湘西招抚使。1918年任靖国军第三军军长,1919年11月6日被中华民国广州军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20年参与湘军驱逐张敬尧之役,后任湖南矿务局协理。1928年后活动于沪宁间,为阎锡山驻南京代表,九一八事变后病死南京。
 
    黄爱(1897年—1922年),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人运动领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
 
    1913年考入湖南甲种工业学校学习,1919年2月考入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在天津学联执行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工作,与周恩来一同战斗。1919年9月被周恩来邀请为觉悟社第一批社员,因向北洋政府请愿,被拘押38天。1920年1月经李大钊介绍去上海《新青年》杂志社工作,得以阅读大量革命文章,决心从事工人运动,并得到陈独秀的赞许。1920年6月回乡工作,在工人中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并对工人现状做了较系统的调查,同年9月回到长沙,结识毛泽东、何叔衡等,并与老战友庞人铨等,发起组织湖南劳工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和教育部主任。并先后在长沙建立基层劳工会20多个,会员达7000多人。
 
    1922年1月13日,湖南第一纱厂工人发动大罢工,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赵恒惕派军警包围劳工会,将黄爱、庞人铨逮捕。1922年1月17日,将黄爱杀害,时年25岁。
 
    蔡仁杰(1902年—1947年),原名主皆,湖南常德人,中华民国军人。
 
    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科。毕业后历任排、连、营、团长等职。1937年“七七”事变后,率工兵营随八十八师到南京构筑防御工事,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率工兵营扼守雨花台,后升任五十八师一七三团团长,转江西上饶、高安等地坚持对日军作战,1939年率团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率团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随五十八师由黄花市附近迎击由东南方向进攻长沙之敌,将抢先占领春华山的日军击退,收复春华山,并向永安市一带日军攻击,沿浏阳河南岸堵截日军,配合友军夺得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后升任五十八师副师长,率部移驻湘西整训,曾作《正气歌》给全师诵读,以激励官兵爱国热情。1943年参加常德会战,据守桃源黄石、漆河一线,牵制从西北方向进攻常德之敌,率特务团激战九昼夜,予敌重创,为后续部队进攻日军创造了条件。
 
    1944年长衡会战展开后,他与师长张灵甫率五十八师从潭宝公路的青树坪转到衡宝公路,参加衡阳外围战斗,主攻鸡窝山日军据点。7月下旬,以一七三团任侧翼掩护,一七二团在山炮连和迫击炮营配合下强攻敌阵,占领鸡窝山,进逼衡阳,抵达市郊五里牌,为衡阳外围10余万军队中最先突破日军接近衡阳的部队,他升任师长。1945年率部参加湘西会战,在武冈、洞口构筑工事,给西犯洞口之日军主力以重创,受到蒋介石嘉奖。抗日战争胜利后后,奉命率部从衡阳到南京浦口接受日军投降,年底升任七十四军副军长。国民党整军会议后,七十四军改编为整编七十四师,他任副师长,曾回常德捐资创办尚武小学。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自杀。
 
    蒋翊武(1884年12月21日—1913年9月9日),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湖南澧州(今澧县)人,武昌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革命家。
 
    1891年发蒙于澧州澧兰书屋、1903年毕业于澧州高等小学、继而考入常德湖南省西路公立师范学堂。次年,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来常德策划革命,蒋翊武与其结识后,积极配合策划。1904年秋,长沙起义事泄,因涉嫌而被校方除名。1906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加入同盟会。1909年蒋翊武化名“伯夔”,在天门投入41标3营左队充士兵,并参加了群治学社。该社后来改为振武学社,机关报是《商务报》。1911年春“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蒋翊武被推选为社长。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蒋翊武、刘复基乃派居正、杨玉如赴上海与宋教仁等谋划武汉大举。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余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起义临时总司令,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
 
    10月9日事泄,引起清军大搜捕,蒋翊武决定当夜发动起义,但指挥部被清军破获,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10月10日晨被斩首。蒋翊武出逃。当天晚上,共进会会员新军八镇工程营士兵熊秉坤、金兆龙、程定国杀死军官陶启圣,发动兵变,各标营奋起响应,夺取楚望台军械库后,进攻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武昌全被占领,汉口、汉阳起义一举成功。蒋翊武在脱险后离开武昌往西向京山、天门方面逃跑,10月12日回到武昌。众人举蒋翊武参与机要,任职都督府顾问,兼任军务部副部长等职。1913年,蒋翊武在广西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活动时,被亲袁的广西军阀陆荣廷逮捕并处决于桂林榕湖畔。该处现有孙文题字之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碑边道路取名翊武路。1916年9月,自桂林迁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墓葬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余嘉锡(1884年2月9日—1955年1月23日),字季豫,号狷庵,祖籍湖南常德,出生于河南商丘。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
 
    清末举人,早年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治目录学。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著作有《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论学杂著》等。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维吾尔族,湖南常德桃源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翦伯赞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辛树帜(1894年8月8日—1977年10月24日),湖南临澧人,农业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农史学家。
 
    辛树帜毕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为中国西北的农林教育和科学事业奉献了大半生心血。晚年从事农业科学、古农学研究,撰有《中国果树历史的研究》等著作,为中国农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孟少农(1915年12月12日—1988年1月15日),原名孟庆基,出生于北京市,祖籍湖南省桃源县,汽车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孟少农于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9月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43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获硕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机械系任教;1952年7月任六五二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1965年调国家一机部汽车局(后改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室;1971年5月被安排到陕西汽车厂任生产指挥组副组长;1977年底调第二汽车制造厂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任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副董事长;1988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孟少农毕生致力于汽车工业建设事业。先后直接参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三个汽车厂的决策和建设工作,亲自主持“东风”“红旗”轿车及越野汽车的开发工作,领导红旗轿车的设计和试制工作,先后攻克了液压挺杆、高压油泵、液压变速箱等关键性技术难题,成功试制出V8发动机,使1959年首批试生产的红旗高级轿车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1971年针对陕西汽车厂的产品发展问题,孟少农改革设计,组织攻关,使延安250军用越野车于1973年通过国家定型,从而投入生产。1977年调到第二汽车制造厂后,参加并主持了该厂“东风255”三吨半越野汽车的设计、试制、改进和生产准备工作。
 
    刘复基(1885年1月20日—1911年10月10日),字尧澂,亦作瑶臣,湖南常德武陵县(今武陵区)人,晚清革命团体同盟会会员,文学社发起人,武昌起义的策划者之一。
 
    少年时代,他喜读黄梨洲、顾炎武、王船山诸人著作,渐渐萌发民族主义思想。1901年刘复基找到宋教仁,将宋迎到自己家,成为莫逆之交。刘复基受宋教仁革命思想的影响很深。1903年刘复基考入武陵县立高等小学堂学习。后随父迁居至城府,开始与开始与会党中人接触,担任了湘西哥老会金凤山刑堂。1904年2月15日,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正式成立华兴会,并确定了长沙起义计划,刘复基协助宋教仁工作。10月31日,宋教仁赴长沙与刘复基秘密会晤,委托他与楚义生两人留守常德,负责常德一路响应长沙起义的工作。长沙起义失败后,1905年初折返湖南,马福益在萍乡被捕,而后被害。刘复基隐匿乡间,并于1905年底东渡日本。12月17日由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翌年春,刘复基奉命归国,与胡有华等筹设中外各报代派所,秘密运送《民报》等革命刊物,并在武汉加入日知会。 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刘复基被迫逃往上海,与蒋翊武协助傅君剑等人办《竞业旬报》.
 
    1908年春刘复基应胞兄刘星徵函召,来到汉口任《商务报》会计兼发行人。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刘复基等人准备于4月24日发动起义,以响应抢米风潮。因走露风声,起义未能如期举行。9月18日刘复基成为振武学社的重要骨干。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由蒋翊武任文学社社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4月27日发生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清吏加强防范,不少革命党人也因失败而产生悲观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刘复基请长假离开部队,不顾个人安危,匿居武昌阅马厂文昌阁,每日轮流往来于各标营,了解情况,传递信息,互通情报,使新军战士革命精神更加振奋,革命意志更加坚强。5月10日,文学社在黄土坡同兴酒楼再次召开代表大会,决定在小朝街85号张廷辅寓所楼上设立总机关,刘复基被推驻社办公。1911年10月10日凌晨,刘复基连呼“同志速起,还我河山”等口号,和彭楚藩、杨洪胜英勇就义于武昌湖广总督署东辕门外。时年26岁。
 
    林修梅(1880年3月1日—1921年10月15日),湖南省安福县(今湖南临澧)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林修梅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03年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1906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任四川新军团长。先后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历任护国军湖南总司令部参谋长、湘军旅长、代理零陵镇守使、湘军第二纵队中将司令、湘西靖国军总司令、广州军政府顾问、国民议会参议员、孙中山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等职。在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林修梅在1920年前后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来改造中国军队和中国社会。先后发表了《社会主义的我见》、《社会主义与军队》等讲演和著作,提出了《战时财政计划草案》、《农工军组织大纲草案》等。1921年因病逝世,1928年10月举行国葬典礼,安葬于岳麓山屈原祠后。
 
    颜昌颐(1898年—1929年),湖南省安乡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烈士。
 
    1919年12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因参加学生运动,在1921年底被押送回国。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颜昌颐被调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同年9月回到上海,参与筹组中央军事部。1926年担任中共湖南区委军事部部长,领导军事部组织工农武装,支持北伐军在湖南战场的胜利进军。1926年9月被调回中央军委,协助周恩来和赵世炎的工作,参加组织和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颜昌颐随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军事部来到武汉。7月中共中央做出举行南昌起义的决定,聂荣臻、贺昌、颜昌颐组成临时前敌军委,到江西九江向当地驻军中的共产党员传达中央决定,策应起义。
 
    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党代表。10月起义军主力在广东潮汕一带遭到敌人围攻失败,颜昌颐等人集合第二十四师残部一千多人,艰苦转战在广东东江地区,后参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武装起义,为建立和发展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做出了贡献。1927年11月以彭湃为书记的中共东江特委重新成立,颜昌颐为特委委员、特委军委主任。随后,颜昌颐按党的要求撤离东江,辗转香港,在1928年11月来到上海,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兼江苏省军委委员、江苏省军委秘书。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告密,颜昌颐与彭湃、杨殷、邢士贞一起被捕。1929年8月30日颜昌颐在上海英勇就义。
 
    黄宏嘉(1924年8月5日—2021年9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临澧,微波和光波导学家,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黄宏嘉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948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任教;1949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1956年—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所研究员、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1960年—1964年任教于北方交通大学 ;1964年—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79年—1987年任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2021年9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黄宏嘉长期致力于微波与光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等工作。黄宏嘉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使微波与光纤研究的模式耦合理论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论体系上。他最早研制出了中国的单模光纤;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论证了从微波波导到光波导的发展;完成了理论层面的奠基后,开始着手于应用与实践的探索;1979年,开始单模光纤研究,经过两年的攻关,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单模光纤;接着,开展了整整三年“单模光纤技术”的研究,完成了一个400兆比特30.7公里的传输系统,这是中国最早的光纤通信系统;20世纪80年代末,从单模光纤转向了特种光纤的研究;1997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制出宽带光纤波片。
 
    戴元本(1928年7月31日—2020年9月2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湖南常德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戴元本于1947年7月被中央大学附属中学保送至中央大学,并选择了物理系;1952年8月从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南京工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1958年4月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学习和工作;1961年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20年9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戴元本长期从事粒子物理理论和量子场论的研究,研究方向为量子场论中的非微扰现象、重味物理、超对称理论和中微子物理等。戴元本在奇异位势和非定域位势的瑞奇极点理论、层子模型研究、非交换群规范场论中费密子的电磁形状因子的高能渐近行为和重强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成果有“奇异位势散射振幅的雷其行为”、“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结构模型”、“非Abel规范理论中形状因子高能行为的六阶计算”等。1961年,戴元本在《物理学报》发表《弱作用对轻子电磁性质的影响》,研究了中间玻色子模型中弱作用对轻子反常磁矩的辐射修正。1965年9月,在钱三强的组织下,原子能研究所基本粒子理论组、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基本粒子理论组、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四家单位组成“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定期开展对强子结构的讨论交流。
 
    刘更另(1929年2月15日—2010年6月30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土壤肥料植物营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更另于1952年从武汉大学毕业;1959年获得前苏联季米里亚节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之后回国在国农业科学院土壤室、肥料室工作,担任副主任;1964年在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站土壤室工作,担任站长、副主任;1970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工作,担任讲师;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工作,担任副所长;1980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1984年担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刘更另主要从事山区开发、南方红壤和低产水稻田改良、耕作制度改革、山丘地区生态建设和农林牧业发展等研究。刘更另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解决了水稻坐秋问题,揭示了磷肥防治坐秋的机理。种植绿肥,发展双季稻,提高资源利用率。20世纪70年代首次研究出钾肥提高绿肥田稻谷产量,创造性地提出晚稻超早稻的战略措施和技术。20世纪80年代首次研究出硫酸锌防治水稻僵苗,揭示了亚砷酸根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为改良砷毒田提供了理论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水平浅沟、沟坑相连、分散蓄水的工程措施,解决了红壤地区旱坡地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为发展林果业、草业,恢复植被做出了贡献,在北方,首次研究出板栗专用肥、栗蘑人工栽培和产业化,经济效益明显。从1975年起,先后在中国主要农业区布置一系列土壤肥料长期定位实验,获得大量科学资料。
 
    姚绍福(1932年10月13日—2001年11月17日),湖南省桃源县人,飞航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绍福于1954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1959年获得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副博士学位;1960年至1965年担任国防部五院701所、三分院五支队控制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1965年至1982年担任七机部三院三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三部副主任、三院科技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1983年至1992年担任航天工业部三院副院长、院长,研究员;1993年至1999年担任航天总公司第三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航天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担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姚绍福长期从事飞航导弹研制工作。姚绍福先后任多种型号飞航导弹武器系统的正、副总设计师,解决了该武器系统总体设计领域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主持论证中国飞航导弹的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
 
    黄鳌(1902年—1928年),湖南临澧人,革命烈士。
 
    早年就读于省城长沙甲种农业学校、省立工业专科学校附属中学,极力推崇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0年经林伯渠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留选为周恩来领导的政治部任秘书股长,专职负责周恩来的各种文件,并协助开展部队政治训练工作。1927年冬,黄鳌被中共中央派回湖南,担任省军委书记,领导组织新的暴动。1928年被派往湘鄂边贺龙部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1928年9月8日,在石门一场激烈的战斗突围中,正在指挥撤退的军参谋长黄鳌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中国现代女作家。
 
    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
 
    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覃振(1884年—1947年),字理鸣,原名道让,湖南桃源县建宁乡大田村(今马鬃岭罗家店)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先驱。
 
    覃振年少有大志,吐属不同凡响。清末废科举制,改桃源书院为桃源高等小学堂,道让与同里诸生应试就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犯北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时在漳江书院求学的覃道让在县城广场发表演说,历数清廷辱国丧权和八国联军蹂躏北京的种种罪行,声泪俱下,闻者莫不动容。后就读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早稻田大学,曾任中国同盟会总部评议员、武昌首义湘桂联军督战官、大元帅府参议、湖南巡阅使,后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司法院副院长等职。民国36年4月18日,覃振病逝于上海,终年63岁,弃世时家无余蓄,中国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颁国帑为之治丧,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杨幺(1108年—1135年),名太,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县)祝家岗(今新兴乡)人,南宋初年农民起义领袖。
 
    杨幺出生雇工,幼时读私塾二年,辍学后在商船上佣工糊口,南宋初,钟相起事,杨幺为首领之一。钟相死后,他与夏诚、黄佐、周伦、杨钦等率其余部,利用河湖港汊,设立营寨,坚持战斗。绍兴五年(1135年)春,宋高宗调岳飞前往镇压起义军,又派宰相张浚亲临督战。官军在湖区各要道屯驻重兵,缩小包围圈,加紧经济封锁,并在夏季进兵,蹂践禾稼,造成起义地区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进行政治诱降活动。黄佐、杨钦叛变投敌,起义军内部分化瓦解,杨幺力战不屈,被俘牺牲。
 
    杨幺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盘踞的地方不大,实力有限,但是波及湖南、湖北两路,起义群众多达二十万人,达六年之久,是宋代三大农民起义之一,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