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当前位置:看文网 > 人物 > 知名人物 > 发布时间:2023-08-29 08:43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宣城市,简称“宣”,古称宣州、宛陵,安徽省辖地级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与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交界,北与省内马鞍山市、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接壤,西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南与黄山市相连,宣城名称源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千年州府地,古属吴国。宣城市历史代表文化为皖江文化和徽文化,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宣城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安徽省宣城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胡雪岩(1823年—1885年),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祖籍安徽徽州绩溪。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
 
    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彊,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景星学社社员。
 
    宣统二年(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民国九年(1920年)2月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国学季刊》杂志编辑,创办《努力周报》杂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论著《白话文学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被聘为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创办《独立评论》杂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聘为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二十七至三十一年(1938—1942年)出任驻美大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25日,出席旧金山会议,民国三十五至三十七年(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前往美国,1952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同年应邀返台讲学。1957年始任“中研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南宋刘克庄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
 
    刘长卿(约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 [9] ,中国唐代诗人。 [7]
 
    刘长卿年少时居嵩山读书,积学以备举业,然屡试不中。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释褐任陈留浚仪县尉。安史之乱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载(756年)被采访使李希言任为长洲县尉。至德二载(757年)冬被谤陷狱,十二月遇赦,摄海盐令。因冤情未雪,被贬南巴尉。约大历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贬任睦州长史,其间与当时寓居浙江的诗人李嘉祐、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唱酬。建中元年(780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去世。 [7]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7-8] 自诩为“五言长城”。中年以后阅世日深,创作技巧也日益圆熟。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新年作》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历来传诵人口。《登余干古县城》等篇,情调安详,视野开活,景象鲜明而浑融,语言洗练而流畅,在盛唐的精工高华之外另创一种清空流畅的风格。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江中对月》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刘长卿诗中也存在内容单薄、字句雷同、缺少变化的缺点。 [7]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钦,一字汝贞,号梅林,南直隶徽州府绩溪县人,明代名臣。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授益都知县,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廷嘉奖,晋三级。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任余姚知县,次年擢湖广道监察御史。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任宣府、大同巡按御史。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巡按北直隶。嘉靖三十年(1551年)就任湖广巡按御史,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次年升总督,总制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抗击倭寇。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作战方略。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绝倭寇内应。历经数年,弭平倭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晋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少保。嘉靖四十一、四十四年(1562年、1565年),两度因“严嵩案”入狱。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胡宗宪死于狱中。隆庆六年(1572年)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年)追谥襄懋。
 
    胡宗宪为官二十余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于戎马倥偬中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是书收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倭变、战事甚详。另有《海防图论》、《三巡奏议》等传世。
 
    梅文鼎(1633年3月16日—1721年),字定九,号勿庵,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梅文鼎毕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并且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梅文鼎在著作中,再次阐明了已失传的古代历理。传统天文学中的许多方法,他又写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见》等书介绍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学。梅文鼎在另一部著作《历学疑问》中,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并将许多西方天文知识纳入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如他称西学的“地球寒暖有五带”,即《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说”。他自撰的《勿庵历算书目》有天文数学著作七十余种,包括数学著作二十余种。《梅氏丛书辑要》六十卷,其中数学著作十三种共四十卷等。
 
    梅文鼎专心致力于天文数学的研究,他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梅文鼎介绍和发展来自西方的数学知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颇有影响。
 
    施闰章(1619年1月6日—1683年8月5日),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称施侍读、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清初政治家、文学家。
 
    施闰章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及第,授刑部主事,顺治十三年(1656年)出任山东学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后裁缺归田。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召博学鸿词科,御试授翰林侍讲,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升转翰林院侍读,充太宗圣训纂修官。同年病逝于京斋,享年六十六岁。
 
    施闰章博览经史,工诗词古文学,其文意朴而气静,其诗以辞清句丽见长,号“宣城体”,与高咏主持东南诗坛数十年。并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著有《双溪诗文集》《愚山诗文集》等十余种。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南宋官员,诗人。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吴潜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年)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再度被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景定三年(1262年)为贾似道党羽下毒害死,享年六十八岁。德祐元年(1275年)获得平反,次年追赠少师。
 
    吴潜为南宋中晚期名臣,出任地方、朝廷要员时均颇有建树。其亦工词,词风近于辛弃疾,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胡舜陟(1083年—1143年),字汝明,晚年自号三山老人,徽州绩溪(今安徽绩溪)人,中国宋代词人,官臣。
 
    胡舜陟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调山阴县簿。历任会州、秀州教谕。改宣教郎,迁监察御史。宋高宗即位后,转任朝清郎,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庐州。任内修城池、备战具,安定地方,使庐州成为淮西八州中唯一安定的州。擢徽猷阁待制,充淮西制置使。先后任建康知府,沿江都制置使,临安知府,徽猷阁待制,京畿数路宣抚使,庐、寿镇抚使,淮西安抚使。绍兴六年(1136年),胡舜陟为广西经略,知静江府。绍兴七年(1137年)以政绩封绩溪开国男,进封子爵。
 
    绍兴八年(1138年)上疏弹劾秦桧十大罪状,被秦桧指使御史中丞常同上奏罢免。绍兴十年(1140年)复任,进封新安伯,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明国公。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陷害岳飞,胡舜陟上疏为岳飞辩诬。绍兴十三年(1143年)转运使吕源与胡舜陟有旧仇,吕向朝廷诬告胡舜陟“受金盗马”,“讪笑朝廷”,秦桧乘机挟权报复,奏派大理寺官袁桷柟、燕仰等审讯,将胡舜陟逼死狱中。胡舜陟著作有《奏议文集》《三山老人语录》《胡少师总集》6卷等。
 
    汪华(586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隋唐时期割据势力,唐朝大臣。
 
    隋大业年间(605~617),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国安宁祥和,义宁年间(617~618)迁郡治于歙县乌聊山,武德四年九月,汪华审时度势,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 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逝后,唐太宗赐谥忠烈,予东园秘器。
 
    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历代帝王多次下诏,视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的典范表彰;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汪华墓位于安徽省歙县城北3公里的云岚山,俗名“汪墓祠”。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营葬。有联赞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胡焱(生卒年不详),祖籍青州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山东郓城一带),新安望族绩溪龙川胡氏宗族的开山之祖。
 
    龙川胡氏谱牒资料记载说:“字子琰,仕东晋,拜监察御史,出按广东,官至散骑常侍。大兴元年(318),提兵镇守歙州。民赖以安,敕赐田宅于新安之华阳镇,因家焉,子孙散迁郡邑。”新安、歙州是古徽州的旧称,华阳镇是绩溪建县以前的称谓,为歙之东北隅的泛称,其中心在今绩溪县城东后岸村一带。胡焱来到新安之后,扰民的征役被终止了,久废的田地被复垦了,水利得到了重整,农桑生产得到了恢复,新安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胡焱因此而成为新安望族绩溪龙川胡氏宗族的开山之祖,被后人奉为一世祖、始迁祖。
 
    周紫芝(1082年—1155年),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南宋文学家、作家。
 
    周紫芝两赴礼部试,不第,绍兴十二年(1142年)开始做官,其年已六十一,赐同学究出身,监礼兵部架阁。历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兼实录院检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出知兴国军,秩满,奉祠居庐山。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年七十三。
 
    周紫芝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均受苏门作家影响,推崇张耒,认为“本朝乐府当以张文潜为第一”,从李之仪受诗法,讲求“先严格律然后及句法”。其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更多的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周紫芝的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刊除秾丽,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70卷,取黄庭坚“文章直是太仓一稊米耳”之语名集,今存明抄本、《四库全书》本。其子周栞又于乾道间单独刊行《竹坡词》3卷传世,今存明毛晋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本。又著有《竹坡诗话》1卷(《皕宋楼藏书志》称宋刊本作3卷),今存《百川学海》本、《津逮秘书》本、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
 
    江泽涵(1902年10月6日—1994年3月29日),出生于安徽旌德,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泽涵于1926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跟随姜立夫到厦门大学数学系工作;1927年参加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唯一名额赴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30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夏天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数学系教授;1934年至1952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1936年至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进修;1937年回国后举家辗转来到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教;1946年随北京大学迁回北平;1947年至1949年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进修;1949年回到解放了的北平,并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委员(院士);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3月29日逝世,享年92岁。
 
    江泽涵主要从事不动点理论、莫尔斯理论、复迭空间与纤维丛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早年研究尼尔森的不动点类理论,成功地用复迭空间替代了双曲几何,后与他人一起提出自映射的伦型概念,并指导他人在尼尔森数的计算和实现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将莫尔斯理论直接用于分析学中,得到了调和函数的多项重要结果。在复迭空间和纤维丛方面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
 
    许杰(1901年1月29日—1989年7月11日),出生于安徽广德,祖籍河南罗山,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地质部副部长、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院长。
 
    1925年许杰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1946年—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1954年任安徽大学校长;1952年—1954年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1970年任地质部副部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9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许杰毕生从事古生代重要化石门类笔石及其地层的教学与研究。代表论著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长江下游之笔石》《许杰笔石论文集》《论三角笔石》《地形形成之时期》《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特征及含笔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新疆霍城县果子沟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动物群》等。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祖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2018年任新民与厉声教等一同被评为“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
 
    任新民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查全性(1925年4月11日—2019年8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安徽泾县,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查全性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77年面谏邓小平同志,首倡恢复高考并被采纳;1979年至1984年担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9年8月1日因病离世,享年95岁。
 
    查全性主要从事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高比能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生物电化学等。早年对阴、阳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上的吸附与联合吸附过程,以及它们对电极反应过程的影响作过比较系统的工作,所总结出的规律对选择电镀添加剂和电池缓蚀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燃料电池和空气电池的研究中,对气体电极(氢、氧)、催化剂和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的极化过程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对空气电极表面上固体析出“冒盐”和液体析出“冒汗”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制出了长寿命气体电极并组装成功200W氨空气燃料电池系统,曾在微波中继站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电化学催化、高比能锂电池及生物酶电极研究,并创建了适用于研究粉末材料电化学性质的粉末微电极方法。
 
    章基嘉(1930年1月1日—1995年10月5日),出生于浙江衢州,祖籍安徽省绩溪县,大气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国家气象局第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章基嘉于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物理系;1958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研究生部,获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调往南京参加筹建中国第一所气象学院的工作,而后在南京气象学院历任天气动力教研组组长、气象系主任、副院长;1962年以专家身份赴越南河内综合大学任教;1980年调任国家气象局第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10月5日因意外事故经抢救无效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章基嘉长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期天气预报业务、教学和科研工作。章基嘉首次研究了1891年以来北半球大气环流的长期演变规律及中国演变、降水异常的关系,开拓了中国长期气候预报和短期气候振动的研究领域;首次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亚洲自然区域内自然天气季节(NSS)的客观划分及各自然天气季节内气候平均环流的客观分型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长期天气预报的客观方法。截至1993年9月,章基嘉主持编著了《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青藏高原大气低频变化研究》《当代中国·当代中国的气象事业》《数值模式中的谱方法》《长期数值天气预报若干问题》等著作,并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俄、英文)论文60余篇。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