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曹操的印象,居然绝大部分来自于三国演义,或者是和三国演义相关的一些电影和电视,这对于曹操来说,是及其不公平的,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其实,曹操作为枭雄,在三国当中,最终击败吴蜀,个人魅力要远远大于刘备和孙权。
无论是哪一种文艺记录的方式,都是有着太多主观情绪的记录,所以和历史必然有着很大的差距,甚至是天差地别。曹操作为一个英雄,其气概在当时无人能敌,无论是面对失败还是死亡,曹操都能够坦然处之,甚至能够很轻松的方式来表达。
其实,对于曹操早期的描写,因为和刘备还处在同一条战线之中,属于同一个阵营的兄弟,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曹操,三国演义的作者还到算是客观。曹操因为刺杀董卓失败,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组织其他诸侯进行讨伐。
不过,董卓也不是善类,直接将汉献帝带走,于是群龙无首,这些诸侯也四散分布,再也无法形成合力,这时候的曹操,才开始慢慢地利用黄巾军的部分残余,收编到自己的名下,然后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开始为自己的霸业奠定基础。
再到后来,曹操作为军事奇才的能力逐渐显现,先后将袁术、陶谦、吕布等一一击败,最终将汉献帝重新迎接回了许昌,这样一来,借鉴了董卓的计谋,实现了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局面。
其实,作为曹操来说,袁绍还是一道必须要跨越的天谴,虽然实力悬殊,但是曹操却不会因此而退缩,就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以后,将袁绍的军队消灭,从此跨上了真正的枭雄之路。成为中国北方真正的霸主。
而且,作为一个军事领袖,面对人生当中的失败,同样也有着很不一样的领悟,能够看淡成败和生死,哪怕逃跑的时候显得非常狼狈,但是依然不会让他的雄心壮志有丝毫的削减,赤壁之战之后,依然写下了“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样的一个人物,面对生死,自然也会有着完全不用于常人的态度。
曹操对于生与死的感悟,非常淡然,而且他用来形容死的一个成语,流传至今,很难让人对其产生恐惧的心态,反而会觉得,这个词用得真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很文艺。这四个字成语就是“百年以后”。
这几个词的出处,就是他在《军谯令》中所说的“为存者立庙,使视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这就是百年之后的由来,因为其立意非常新颖,因此引来了后人的纷纷效仿,并且将其作为形容死亡的一个最为潇洒洒脱的词语。
首先,从心理上来分析,这个词完全消除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但是对于古人来说,人道七十古来稀,如果能够活到一百年,才能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对于自己来说,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划得来的事情,何必有所遗憾。
于是,这种死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发生过程。何况在去世之前,还会认真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民间还有很多人会记得丰功伟绩,甚至会通过一些形式来纪念自己,似乎自己的灵魂永远不会消失。
试想一下,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遗憾的,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种对于死亡的态度,似乎也是对于“流芳百世”这种精神的另外一种解读了。
曹操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军事家,而且还有一些身份,很多人甚至会忽略掉,就是一个文学家。他是一个充满才华的诗人和文人,无论什么时候,心理上总是还有很多文人天生的浪漫主义色彩,虽然和政治的务实有些格格不入,但是曹操却很完美地融合了。
曹操的这一个“百年之后”,既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自己想要成就的一种辉煌愿望,曹操是这么想的,其实也在努力地想要用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历史的局限性,会给曹操到来很多不同的评价,但是百年之后,后人永远记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