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当前位置:看文网 > 人物 > 知名人物 > 发布时间:2023-08-14 09:02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平凉市,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公元376年前秦灭前凉,取“平定凉国”之意,置平凉郡,平凉之名自此始,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平凉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有“陇上旱码头”与“西出长安第一城”之称,道教名山崆峒山位于境内。平凉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平凉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2257处,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平凉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平凉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甘肃省平凉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牛弘(545年-611年1月21日),本姓尞,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人,隋朝时期大臣。
 
    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北周时期,起家中外府(宇文护)记室,历任内史上士、纳言上士,迁员外散骑侍郎、内史下大夫,授仪同大将军,袭封临泾公。专掌文书,修起居注。隋文帝即位后,授散骑常侍、秘书监,进爵奇章郡公。开皇三年(583年)拜礼部尚书,请求修建明堂,制定礼乐制度。修撰《五礼》百卷,促进儒家文化复兴。迁吏部尚书,负责人才选拔,倡先德行而后才学。生活俭朴,事君尽礼,遇下仁厚,恪尽职守,书不释手。
 
    大业六年(610年)病逝于江都,有文集传世。甘肃灵台县荆山森林公园有三贤祠,其中供奉三位贤人就有牛弘。
 
    牛僧孺(780年—848年),字思黯 ,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人,晚唐大臣。
 
    牛僧孺是隋代尚书牛弘的后代,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中进士,历相唐穆宗、唐敬宗两朝,元和三年(808年)应贤良方正科对策第一。因指斥时政,触怒宰相李吉甫,未得重用。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相,清理冤狱,惩治贪贿赂,擢户部侍郎,以不受贿赂,得赏识。长庆三年(823),以本官同平章事,迁中书侍郎,敬宗继位,牛僧孺出为鄂州刺史、武昌节度使。在任凡五年,修武昌城垣,除赋役积弊。大和四年(830)以李宗闵荐,还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次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纳吐蕃守将之降,并收复维州,他命以降将及维州还吐蕃,人多非议。大和六年,被罢相,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开成初,为东都留守,与白居易等交往吟咏,后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由于早期与皇甫湜、李宗闵批评了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被贬,李吉甫之子李德裕遂与之相恶。牛僧孺与李逢吉、李宗闵等引为一党,李德裕亦广结朝士以相磨轧。以牛僧孺、李德裕分别为首的两大派系,科举新秀进士对抗士族李派,互相争权,牛僧孺当权时,李系官僚被放逐边疆;李德裕当权,牛系官僚也被驱逐到边疆,史称“牛李党争”。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琼山东南)司户,后死于贬所。牛李党争最终以牛党获胜而告终。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牛僧孺病故。《旧唐书》称其身后赠太子太师,谥曰文贞,《新唐书》则称其身后赠太尉,谥曰文简。
 
    其思想主张扬“人道”,抑“天道”,“兴衰由人”,反对“不务为政而务称天命”,批判阴骘果报之说。著小说《玄怪录》十卷,《全唐文》存文二十一篇,《全唐诗》存诗四首。
 
    吴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人,南宋初年抗金名将。
 
    吴玠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炎二年(1128年)起领兵抗金,与其弟吴璘都以勇略知名,先后归属于曲端、张浚麾下。富平之战失败后,吴玠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史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吴玠汰冗员、节浮费,广设屯田、修复废堰,与胡世将创转船折运法,使粮储充足。官至四川宣抚使。
 
    绍兴九年(1139年)病逝,时年四十七岁。追赠少师,谥号“武安”。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
 
    参考文献:《宋史·卷366》
 
    吴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字唐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初年名将。
 
    吴璘早年随兄长吴玠抵御西夏,自建炎二年(1128年)起领兵抗金,以勇略知名。绍兴元年(1131年)至绍兴四年(1134年)间,与吴玠经营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绍兴九年(1139年)吴玠死后,以行营右护军都统制加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右护军最高长官。绍兴十年(1140年)再度抵御南侵金军,以功建节,拜镇西节度使。绍兴和议”签订后,置司于兴州,成为南宋川陕防线三帅府之一。累官至太尉、奉国节度使、御前诸军都统制等。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分兵四路,大举侵宋。吴璘被授为四川宣抚使,带病抗敌,与金国西路元帅徒单克宁长期对峙,彼此互有胜负,至“隆兴和议”签订后,退守四川。乾道元年(1165年),入朝进拜太傅、新安郡王,兼判兴元府。
 
    乾道三年(1167年)吴璘病逝,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师、信王,谥号“武顺”,位列七王之一 。自撰有兵书《兵要》,今已佚。
 
    郭浩(1087年-1145年11月30日),字充道,德顺军陇干城(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初年将领。
 
    郭浩在北宋徽宗时从军,至北宋末年,已累迁至领安州团练使。自宋高宗建炎年间起,屡次挫败金军,累官至枢密院都统制,绍兴十年(1140年)与吴璘、杨政同日建节,领奉国军节度使兼侍卫步军都虞侯。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郭浩所部已收复商州(今陕西商州)、华州、虢州(今河南灵宝),与吴璘、杨政各自呼应,收复多地,但因同年底宋金“绍兴和议”达成,这些新收复的领土大都被划归金朝。此后郭浩以枢密院都统制任金州知州,兼金、房(今湖北房县)、开(今重庆开县)、达(今四川达县)州经略安抚使,镇守川陕边境的东部地区,成为南宋川陕防线三帅府之一。绍兴十四年(1144年),郭浩得到高宗赵构召见,被加授为检校少保。绍兴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1145年11月30日),郭浩去世,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恭毅”。淳熙元年(1174年),宋孝宗赵昚下诏,在金州为郭浩立庙,以表彰其功绩。
 
    赵时春(1509年—1567年),字景仁,号浚谷,甘肃平凉人,明朝官员、文学家,“嘉靖八才子”之一。
 
    嘉靖元年(1522年)中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嘉靖六年十一月授刑部河南司主事,调兵部武库司主事,写《上崇治本疏》以进,被罢黜为民。三十岁时再起用为翰林院编修,历官司经局校书,嘉靖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同罗洪先、唐顺之联名上疏,请太子于翌年正旦临文华殿受群臣朝贺,又被嘉靖帝罢黜为庶民。后鞑靼犯京师,再次起用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升按察使司佥事,历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十二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鞑靼进犯神池(今山西省西北部),明军在大虫岭中伏,总兵李涞战死,全军覆没,时春仅以身免。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被革职闲住,隆庆元年十二月卒,年五十九岁。
 
    时春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晚年编纂《平凉府志》13卷、《赵浚谷集》十六卷,均于《四库总目》并行于世。并著有《惠民渠记》、《复古南门记》、《朝那庙碑记》、《重修灵岩寺记》、《剡山半雾》、《仪山歌》、《夜归仪州》、《登古仪州西城》、《华亭道中》、《华亭雨雾》等诗歌。
 
    慕天颜(1631年1月4日—1696年5月15日),字鹤鸣,又字拱极,甘肃静宁人,清初政治人物。
 
    慕天颜先祖为辽西鲜卑族人,复姓慕容,改姓为慕。慕天颜十五岁补州诸生,信仰佛法,至城郊西岩寺山研读《大藏经》。顺治三年(1646年)乡试中举,顺治十二年(1655年)三甲进士,出任钱塘知县,迁福建兴化(今莆田县)知府。康熙九年(1670年)升湖广上荆南道道员,因闽浙总督刘兆麒反对,改擢江苏布政使,晋江宁巡抚、湖广巡抚,官至漕运总督,有《抚吴封事》、《楚黔封事》、《督漕封事》。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十五日病逝于吴县(今苏州市)寓中,享年七十三岁。
 
    江南水乡,地势较低,水道纵横交错,濒海各州县连年水患不断,天颜为江苏布政使时,请于巡抚,疏通吴淞江、浏河淤道,使苏、松、常、嘉、湖、杭六郡旱涝保收。康熙十九年(1680),江南霪雨,天颜请求拨款,又疏通了常熟白茆港45里,武进孟续河淤道48里,并制水闸旱蓄涝泄。他曾上疏请减浮粮,除版荒、坍没、公占田地赋额。慕天颜在江南任官多年,颇多建树,百姓交口称赞,是静宁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功臣。
 
    杨渠统(1898年11月12日—1961年11月4日),原名永时、汇统,字子恒,甘肃省灵台县人,民国陆军将领,爱国民主人士。
 
    杨子恒18岁加入冯玉祥的国民军,参加了倒曹锟、驱吴佩孚、逐清室等战争,被保送武汉讲武堂学习。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历任排、连、营、旅长,陇东绥靖司令、军长。抗日战争期间,结识了沈钧儒、黄炎培等一批民主人士,进一步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志向。1940年12月加入了农工民主党,1941年3月加入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杨子恒曾联络沙千里、严信民等人在重庆创办了《人民时代》月刊,1945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此后以公开身份同张澜、沈钧儒等人一起为和平奔走。
 
    1949年3月杨子恒同在香港的民主人士一起接受邀请,作为协商代表回到北京参与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并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了制定《共同纲领》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甘肃省交通厅厅长、民盟中央委员。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对修复古灵台、兴办地方文化事业颇有贡献。1961年11月4日,杨子恒因病逝世,终年63岁。
 
    高永祥(1912年—1945年),甘肃灵台人,抗日烈士。
 
    1927年被抓壮丁入国民党军队当兵,1931年12月随军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随军长征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永祥带领战士辗转晋西北各地进行游击战,抗击日寇。他军事素质好,既治军严明,又爱兵如子,与日寇作战中,高永祥经常深入群众宣传抗战思想,鼓励青年报名参军,人民参军积极性空前高涨。1945年4月他率部收复沦陷7年的五寨县城,任晋绥军区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同年7月23日,率三十六团伏击日军,对驻神池义井据点的日军形成包围圈,计划将其一举全歼;战斗中一小股敌人突然摸近到团指挥所,高永祥正在战壕里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不幸头部中弹牺牲,时年33岁。
 
    高永祥牺牲后,军分区为其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军分区司令员许光达在会上高度评价其一生,战士们和周围十里八村的群众洒泪祭奠这位抗日英雄。日本投降后,为了纪念高永祥,其牺牲的地点横山村改名为永祥山村。建国后,其遗骸迁入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保至善(1902年—1928年),甘肃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西街村人,革命烈士。
 
    保至善是崇信籍第一位中共党员,是甘肃工农运动的先驱。1920年考入平凉省立第二中学,1924年3月考入西安国立西北大学,受共产党人和进步书刊影响,参加学生运动并接受马克思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保至善与胡廷珍、马陵山、王孝锡4人以国民党“西北政治委员会特派甘肃省党部党务委员”身份为掩护,到兰州建立中共兰州特别支部,帮助整理甘肃省国民党党务,改组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保至善任农工部部长,积极开展工农运动。6月3日至10日,先后建立了皋兰西固城区农民协会和皋兰七里河区农民协会,保至善出席协会成立大会。四一二事件后,形势急转直下,7月,保至善在西安不幸被捕,1928年春在郑州英勇就义,年仅26岁。1983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朱解琳(1935年—2002年6月),甘肃平凉人,教育工作者。
 
    朱解琳1959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留校任教,从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1997年入选《甘肃专家》辞典,1998年入选《中国专家大辞典》。朱解琳共出版过专著4部,发表论文40余篇。在我国民族教育战线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专著《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给全国科学大会12周年献上了—份厚礼。专著中指出:“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之一”,“藏族有灿烂的文化,不论在历史、语言、文学、哲学、医药、历算方面,还是在绘画、雕塑、建筑,以及其他文化领域,都有优异的创造,显示出高超的水平,藏族人民创造的这种熠熠发光、绚丽多彩的文化是和教育分不开的。”这部被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的《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开创了我国民族教育史研究的先河,在民族教育界和藏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书评和介绍文章纷纷见诸报刊,给方兴未艾的民族教育研究和藏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93年出版的35万字的《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简编》,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最高奖的论著,把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工作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朱解琳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勤奋耕耘,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在从事民族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40年中,他兢兢业业,克服各种困难,开创了民族教育史研究的先河,填补了民族教育研究的空白,也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崇人(1931年—2009年),甘肃省平凉市人,西安美术学院原教授。
 
    1949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10月出席甘肃省平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0年9月至1953年7月在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教师、美术史论教研室主任、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图书馆馆长、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支部书记、《西北美术》主编、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务。198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为第三届理事。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被聘为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并为第二届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2001年5月离职休养。2008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第二届“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1996年12月出席第六次全国文代大会并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9年6月14日11时40分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78岁。
 
    王崇人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研修中国美术史论两年,长期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工作,致力于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实践。尤善篆书、篆刻。八十年代初曾任全国篆刻征稿评比委员。作品屡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获得国际文化奖,荣获“中国书协二十周年纪念奖”,中央电视台列入“全国书法五十家”。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欧洲诸国及台湾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同时潜心学术理论研究,勤于美术史迹考察,创建长安美术史学派,填补三秦文化空白。专著有《人物画技法》、《古都西安》、《古代长安名画家及作品》、《古代长安书法》等;主编有《中国书画艺术辞典·篆刻卷》、《美术辞林·中国绘画》、 《美术辞林·篆刻艺术卷》等十多部书。主编已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誉为学者型书画艺术家,进入“全国文化人物系列片”和《中国长安书画家画库》。
 
    姚元军(1993年3月17日—1993年3月17日),甘肃省灵台县西屯乡(今西屯镇)人,革命烈士。
 
    2010年12月参军入伍到德宏边防支队,在新训大队曾两次受到嘉奖,到江桥警犬复训基地执行毒品查缉任务以来,他与战友查破贩毒案件28起,抓获在逃人员1名、犯罪嫌疑人14名,缴获各类毒品13.4千克。2011年8月22日,姚元军在与毒贩搏斗过程中坠入瑞丽江失踪。2011年8月29日,在中缅边境线上的瑞丽江允井渡口,姚元军遗体被打捞上岸。2011年8月30日,烈士战士姚元军的遗体在芒市火化。2011年9月2日,公安部边防局追授姚元军革命烈士称号,并为他追记个人一等功。
 
    牛仙客(675年—742年),字仙客,泾州鹑觚(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唐朝时期宰相。
 
    起家鹑觚县吏,出任陇右营田使佐吏,迁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成为河西节度使萧嵩的心腹,萧嵩入朝拜相,迁河西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拜朔方行军大总管、陇西郡公,入为工部尚书、同平章事,进爵豳国公,迁检校侍中、兵部尚书。他遇事不敢裁决,只是唯唯诺诺而已,政务皆由李林甫做主。皇帝赏赐的财物,也都如数存放,不敢挥霍享用。天宝元年(742年)七月,牛仙客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贞简。
 
    牛仙客担任宰相时,曾在关中地区推行“和籴法”,以比时价高二三成之价收买都畿、京畿粟各数百万斛,并停运当年江淮应输京师之租。和籴法的实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安粮荒问题,减轻了江淮漕运的负荷,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社会矛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