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医临床使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过程

当前位置:看文网 > 健康养生 > 中医知识 > 发布时间:2023-07-26 11:08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影响治疗的关键因素。
 
  治疗上,西医多采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胃肠道不良反应等是限制上述药物应用的常见因素,且重度肥胖糖尿病患者也较难接受代谢手术治疗。
辛开苦降法
  中医治疗此疾病,常用治法有益气健脾、化痰祛湿等,并且显示出较好的改善血糖、减轻体质量等多靶点效应。
 
  辛开苦降法是运用辛温和苦寒两种不同性味的药物巧妙配伍,起到调畅三焦气机、化痰泄热、平衡糖脂代谢作用。
 
  基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存在气机壅滞、痰热互结的病因病机特点,本文以辛开苦降法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临床中运用可行性。
 
  肥胖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特点
 
  《素问释义》:“食肥则气滞而不达,故内热,食甘则中气缓而善留,故中满。”张介宾:“肥者,味厚助阳,故能生热,甘者,性缓不散,故能留中。热留不去,久必伤阴,其气上溢,故转变为消渴之病。”上述原文提示肥胖型糖尿病的出现是平日嗜食肥甘厚腻所致。
 
  肥甘之物,壅滞中焦,中焦之气缓而不行,阻碍脾胃升降,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血津液无法输送至全身各部位,则化为湿、痰、浊、瘀,郁聚为热,中满与内热相交结而成此病。
 
  《素问·奇病论篇》:“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明确指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为消渴之病因。肥则碍胃,甘则滞脾。脾胃位于中焦,一升一降,一脏一腑,为气血生化之源泉,五脏气机之枢纽。
 
  《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在饮食的运化、传输过程中,脾之运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精微物质布散于皮毛、灌输入五脏的关键环节。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好逸少动,加之饮酒劳倦导致膏粱之气不得转输,沉积于皮肉脏腑,均可损伤脾胃,造成中焦升降失职、运化无权。
 
  若水谷之气不能上归于肺,肺失濡养化燥,则口渴多饮,虚火内生,胃热亢盛,则消谷善饥,脾气下陷,水谷精微直驱膀胱,则尿多浑浊。
 
  湿浊停滞,腑气不畅,则聚湿生痰。痰浊、食滞相搏结,阻滞中焦,形成虚实夹杂、土壅中满之候。
 
  胃纳太过、脾运不及,中焦实满,壅塞不畅,影响肝之疏泄,积郁化火,发为内热。土壅木郁是中满化为内热的枢机。肝主疏泄,调周身气机,分泌胆汁,助脾运化。
 
  脾主升清,依靠足少阳胆经之气升发。《医碥》:“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所以脾胃升降功能的有序进行有赖于肝气调达。
 
  若脾土壅塞,肝木亦病。疏泄不畅,情志不调,怒则气逆,气血郁久化热,加之食滞、气滞、湿浊,郁而化热,相互搏结,停留脏腑,形成肝热、肺热、胃热、肠热、胃肠俱热等。
 
  “二阳结谓之消”,其中以胃肠结热最为常见,表现为口苦、腹胀、大便不畅等。胃热则食欲亢盛,导致脾胃升降无序,食积中焦,郁久化热。
 
  因此“中满”为“内热”之基础,“内热”为“中满”之结果。中满所生之无形邪热流窜周身,与痰、瘀等有形之邪胶结互滞,则其热难清,痰瘀难祛。
 
  痰湿之源在脾,脾之运化失常可聚湿生痰。痰湿之本在肾,肾为水脏,蒸腾气化失常,则水湿犯溢。消渴久病及肾,肾阴亏耗,虚火灼液,内热炼液为痰。
 
  加之素体肥胖湿重,故以痰热互结最为常见。痰热壅滞于体内,痰郁则化热,热蒸更助痰,形成恶性循环。
 
  痰热内蕴,阻于心窍,致心脉不通而发为胸痹心痛,痰热伤津,皮肤失荣,则周身瘙痒、肢体麻木,痰热之邪生风化火。
 
  上犯清窍,则头昏、耳鸣,痰阻于肺,则会合并肺部感染,痰湿之邪溢于肌表,可出现水肿,痰热阻于目窍,迫血妄行,则见眼底出血。由此可见,痰热不祛则病变丛生。
 
  辛开苦降法释义
 
  辛开苦降法为中医常用治法,是指将开郁发散之辛味药与清热通泄之苦味药合用,以达幹旋气机,升清降浊,化痰泄热的作用,属于中医八法中的“和法”“消法”。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辛能行气,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有赖于气机升降调达和脏腑功能调和。辛能化浊,包括湿浊和痰浊两方面。
 
  其芳香之性,可化湿祛浊,改善湿浊之邪导致的浑身困重、脘腹胀满、大便不爽等症状。其温燥之性,亦可化内停之痰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可见,化痰饮多用辛温之品。苦能清泄,不仅可以泻体内壅浊之物,宣畅脾胃郁滞。而且可以泻脾胃积热,矫正过亢之胃气。苦能燥湿,湿去则痰无以生。
 
  对于湿邪偏中下二焦,可用黄连、黄柏等药物。且脾性喜燥恶湿,临床上常应用苦味药,使脾气得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
 
  辛善行气化浊,其性升散,属阳,苦善清泄燥湿,其性降逆,属阴。
 
  苦与辛合,阴阳互动,刚柔相济,有利于脾升清、胃肃降作用的发挥,中焦气机调达,津液得以运化,既可防止聚湿生痰,也可散已成之痰湿。
 
  辛开苦降法机制探讨
 
  《医学法门·续论》:“脾气不濡,胃气乃厚之意,为消渴之源,精矣微矣。”指出消渴之病位为中焦脾胃。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指出脾主升清,脾气升则肝肾皆升,水木调达,脾气陷则清气下注、水谷不纳。胃主降浊,胃气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胃气升则浊气上溢,仓禀不纳。
 
  黄氏以气机升降为纲,强调脾胃为周身气机运行的枢机,顾护脾胃为条畅升降之根本。应以“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辛以开之,苦以降之”为治则。
 
  辛味药主升,可行气开闭,苦味药主降,可降气逆。苦与辛合,宣通降泄,平衡寒热虚实,调和脾胃阴阳,调畅气机升降出入。
 
  研究证明,辛开苦降法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可使中焦气机畅达,清浊相分,糖脂代谢归于平衡,其降糖减重的有效性明显优于滋阴清热法。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剂,出自张机的《伤寒杂病论》,有助脾运、抑胃纳、消中满、调气机之功效,为临床常用方剂。
 
  凡面色垢腻而缺少光泽,口内黏腻多涎沫,腹部胀满,皆适用半夏,故以半夏为君药。此药既可辛散湿热之邪,又可防止苦寒之药凝滞气机。
 
  干姜味辛性温,行走通散,可散脾寒,助脾升,交通阴阳,畅达气机,助君药消痞散结。方中以苦寒之黄芩、黄连相辅,既能防止辛燥伤阴,又能去除中焦湿热。
 
  四种药材相结合,阴阳平衡,温燥不伤胃阴,苦寒不损脾阳,恢复脾升胃降,调理脾胃虚实。另外方中以甘温之甘草、大枣补益中气,补虚泻实相兼顾,祛邪不伤正,补虚不忘实。
 
  肥胖属中医“痰湿”范畴,古籍中早有“肥人多痰湿”“肥人多气虚”之说。一方面,肥胖之人,素体气虚,无以运化体内之津液,津液内聚生痰。
 
  另一方面,肥人多湿,湿性重浊粘滞,阻碍气机,气病生痰,加重痰湿。《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表明肥胖为消渴之病因,痰湿之邪为病理产物。胖者合并肥2型糖尿病,体内多痰湿之邪,郁湿生热,痰与热相互胶结形成痰热伤津、痰热滞脾、痰热下注、痰热耗气之困局。
 
  表现为口干口苦、胸脘痞闷、大便黏腻、神疲乏力等痰热内盛之候。汪昂:“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
 
  津得热而炼痰,故化痰者必除热源,气壅滞而化热,故除热者必行其气。
 
  临床施治中可以从辨“心胸窒闷不舒”的主症入手,结合苔黄厚腐腻、脉滑数之象考虑其病机为痰热互结时,应用《伤寒论》之小陷胸汤加减以理气开结、清热化痰。
 
  方中黄连苦寒可泻胸中之热而除痞,半夏化痰散结而降逆,栝楼寒润宽胸而涤垢。三药相合,共奏除热源,消痰饮,理气机之功。
 
  《名医别录》首先记载有黄连可以“止消渴”。《药性论》述及半夏“消痰涎,健脾开胃,去胸中痰满”,方中栝楼能消机体中积聚之膏粱厚味,用时先煮,缓以治上。
 
  开胸中大气,是对于体形肥胖之人的对症治疗,其性甘寒,借半夏、黄连辛温、苦寒之力,使痰祛而不留温燥,热泄而不伤阴津。
 
  现代研究发现,小陷胸汤加减方能够修正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早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使血糖得到较好控制,对于缩短病程有重要意义。
 
  目前,糖尿病发病率呈井喷式发展,患病人数众多,特别是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较为常见。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病机可表现为中焦气机不畅、郁结化热,热邪蒸灼津液成痰。
 
  进而形成痰热互结的胶着状态,此类人群临床表现以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苦、胸闷脘痞、大便干结、小便色黄为主,治疗采用辛开苦降法。
 
  苦与辛合,相反相成,使痰热各自分消,结滞开散而诸症自愈。此法可有效改善血糖以及其他代谢指标,为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