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江西省辖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宜春市、吉安市接壤,南与吉安市和湖南省株洲市毗邻,西与湖南省株洲市相连,北与湖南省长沙市交界,地貌较为复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总面积3823.99平方千米。1970年3月10日,萍乡升格为地级省辖市。萍乡市是江西的“西大门”,在赣西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萍乡安源早期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地区,毛泽东曾9次来到萍乡和安源,安源,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个小团体(支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萍乡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甘祖昌(1905年3月23日—1986年3月28日),江西省莲花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之一,被称为“将军农民”。
1926年参加村农民协会,1927年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生涯中,历任湘赣军区红军兵工厂副科长、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晋绥军区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二军后勤部部长等职。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数次负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祖昌历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处处长,兼财务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是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1957年甘祖昌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职务后,带着家人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从此开始了29年的“农民生涯”。从江西到延安再到新疆,甘祖昌将人生中三分之二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中 。1986年3月28日逝世,终年81岁。
萍乡籍开国将领
刘镇(1914年 —2001年5月26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朱家胜(1914年—2007年8月3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龙炳初(1914年—1975年12月24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罗桂华(1907年—1984年),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谢锡玉(1916年—1995年9月6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徐国贤(1916年—2000年7月8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胡登高(1914年—1991年11月12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夫克(1915年10月—1988年6月4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金忠藩(1917年10月1日—1989年11月7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江勇为(1913年5月/1914年—2008年8月29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六生(1917年5月18日一1995年12月22日),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烈(1915年10月20日—2001年8月19日),江西省萍乡市丹江村吴家湾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彭康(1901年8月26日—1968年3月28日),谱名彭学坚,学名彭坚,译名彭嘉生,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
彭康于1924年至1927年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1928年1月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9日被上海英租界巡捕逮捕;1940年5月被任命为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书记,10月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华东局党校校长;1945年受命组建华中建设大学并任校长;1949年起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宣传部长兼党校校长、山东人民政府委员、文教委员会主任、中苏友好协会理事等职;1952年11月被任命为交通大学校长;1953年1月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1959年7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8年3月28日逝世。
彭康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奠基者,推动创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在学校培养起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奠定了后来学科发展的基础,孕育了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学周(1902年9月20日—1983年10月31日),谱号同棠,名化予,江西萍乡人,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化学科学研究的卓越组织者。
吴学周自幼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他父亲对他启蒙影响很大。1916年考入萍乡县立中学,接受较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他对数理化有浓厚的兴趣。1920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化学。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经张子高教授推荐留在化学系任助教。1927年经吴有训教授介绍,曾在江西省立南昌中学高中部任教半年,然后回东南大学继续任化学系助教。又经吴有训教授推荐,参加江西省教育厅公费留学生考试,以全省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美学习的资格,1931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8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学周从事多原子分子的紫外、远红外光谱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光谱带系,阐明了若干典型的重要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领导核燃料前、后处理中的化学问题的研究开展超纯分析、痕量分析以及环保分析等研究工作主持光谱、波谱、结构化学研究工作晚年组建了激光化学研究室并应用光谱法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氧化机理。
刘凤诰(1761年—1830年),字丞牧,号金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观泉村人。清代官员。
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进士胡长龄榜第三人(文探花)。乾隆称刘凤诰为“江西大器”,更多的人称他为“江西才子” 。著有《存悔斋集》三十二卷、《五代史记注》七十四卷、《江西经籍志补》四卷等。
刘凤诰在乾隆年间被封为太子少保,担任过吏、户、礼、兵四部的侍郎,又称卿贰;刘凤诰为乾隆探花,曾任湖北、山东、江南主考官和广西、山东、浙江学政,权衡选拔文士,名声远播。1821年(道光元年)因病呈请回家调理。1830年(道光十年)病逝于江苏扬州。
李有棠(1837年—1905年),字芾生,今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周江村人 , 清代的历史学家。
在二十二岁时,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即俗所谓“秀才”);在二十五岁时,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在二十八岁时,考取辛酉科第一名优贡。次年,通过朝考,选拔江西省峡江县训。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高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这就是李有棠“学而优则仕”的全部的、很不显赫的经历。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享年六十九岁。
李有棠用了二十多年的精力,主要研究辽史和金史。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的,三史成书的时间都很仓促,错讹、挂漏部很多,尤以《辽史》为最甚。李有棠按集各种正史、野文、笔记、杂说等类资料,考订错讹,补充挂漏,用力甚勤,厥功甚伟。最后于光绪十年(1884),始仿袁枢、陈邦瞻的体例,写成《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金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两书皆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正文”对辽史金史纪传中所载史实,按专题纂辑,缕晰条分,区别条流,各从其类,俱本正史。“考异”则兼采群书,小注双行,将诸种异同逐条分载;每条之下,列举大量史料和释疑线索,以便观览,供资参证;质疑之中寓有作者见解,说理性强,令人信服。
文廷式(1856年1月21日—1904年),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江西省萍乡市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
清咸丰六年丙辰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时(公元1856年1月21日)生于广东潮州,成长于官宦家庭,为陈澧入室弟子。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保和殿大考翰林,巨得翁同和与汪鸣銮援手,年仅三十九岁的文廷式考取内阁中书第一名。次年春闱,中式恩科贡士,由户部带引见,复试一等第一名,殿试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赐进士及第,是帝党重要人物。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1898年戊戌政变后出走日本,1904年逝世于江西萍乡。
汤增璧(1881年10月14日—1948年3月29日),字介公,号朗卿,江西萍乡人。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宣传家、活动家。
汤增璧出生于江西萍乡东桥一家书香门第。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道德品行高尚,国学功底深厚。1903年考取秀才,因清政府官场黑暗腐败,遂弃八股,改攻新学。不久考取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后又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参与创立同盟会,又曾主笔《民报》,创办《江西》杂志,撰述文辞,倡导革命,曾出任国府秘书兼侨务委员会秘书长。在湖南一师执教期间,曾是青年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启蒙者、引路人。北伐时期,是黄兴的秘书。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汤增璧先生尽其自己微薄之力,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之中。抗日战争胜利后,汤增璧因坚决反对内战,但又无力制止,所以常以诗酒、京剧、大鼓在家中自娱,以此解除其忧国忧民的烦恼。1948年3月29日,汤增璧病逝于南京,享年67岁。
孔原(1906年—1990年9月21日),原名陈开元,又名陈铁铮,江西萍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同年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入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共江苏省委、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35年曾负责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工作,并作为中共代表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和国际革命互济会扩大会议。1936年入苏联列宁学院高级班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共西南工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部部长。1945年后任中共沈阳市委、抚顺市委、吉林市委书记,延边地委书记兼延边军分区政委。建国后任海关总署署长,后历任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国务院外办副主任、总参谋部二部政委、总参顾问等。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1951年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海关法,孔原还主持制订了海关总署各职能处(厅)的办事细则和30多个海关业务规章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1988年,鉴于孔原对中国情报保卫事业的突出贡献,中央军委授予他一级红星勋章。
邓贞谦(1907年—1928年6月8日),又名邓中坚、邓健行,化名曾持,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彭高镇人,革命烈士。
1923年考入萍乡中学,在校期间和同学刘型、陈铁铮(孔原)等筹建进步团体“互助社”。192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江西萍乡地区共产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原中共安源市委委员、湘关区区委书记。1928年5月,邓贞谦由井冈山返回安源的途中不幸被敌人逮捕,在狱中写下革命遗书诗文。1928年6月8日,邓贞谦英勇就义,临刑前,邓贞谦坚持不肯走路,反动派只好用一张椅子抬着他,游遍萍乡城东、南、西、北四门。游街途中,邓贞谦唱着《国际歌》,在萍乡大西门外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1岁。
肖炳实(1900年11月—1970年),原名永实,又名项平,江西萍乡上栗人,中国文化史专家,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和国际情报工作,是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
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原中共北平市委秘书长,1930年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1931年夏至1942年在苏联红军参谋部搞情报工作,任过远东情报局副局长。建国后,曾任全国教育工会副主席、中华书局副总编等职。1935年在苏联编写的《如何做情报工作》,被译成俄文,作为“红参”内部学习文件,备受赞扬,20世纪30年代,肖炳实与林汉达共同编写了《英汉大辞典》,在中华书局期间,主编注释《二十四史》。1970年逝世,终年70岁。
宋侃夫(1909年—1991年4月4日),江西萍乡人,中国红色电波之父。
1924年考入浙江大学前身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宋侃夫率工专学生参加声援上海反帝斗争。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特别党支部,宋任特支书记。1931年初调往中央特科学习无线电报务;9月,赴鄂豫皖苏区。此后随红四方面军部队参加了数次反围剿战斗、万里长征和西路军西征宁夏,曾任红四方面军电讯局长兼电台台长。1938年7月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底到晋冀鲁豫根据地工作,1949年7月湖北沙市解放后,一直在湖北省任职。1978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1年4月4日在武汉逝世。
宋侃夫被称为中国红色电波之父,对红军通信联络、电信建设、侦破敌军军事情报发挥了重大作用。1932年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电台,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与各个苏区取得了联系;土地革命时期,曾与王子纲、蔡威密切合作,让川军的无线电通信无秘密可言,彻底粉碎了敌军的围堵;在西征途中,曾领导团队破译了马家军无线电密码,一次次助部队突出重围。
吴瀚(1914年3月8日—2021年9月16日),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国家图书馆原研究员。
1933年9月至1937年7月在清华大学生物系、历史系学习毕业,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校学生会民众学校教务主任。在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被誉为新四军一师女战士中的“三大女杰”之一。解放前曾任汉口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战时服务团团长,桂林中山纪念学校教员,苏中行政公署、二专署机要秘书,苏皖边区教育厅秘书等职。建国后,在苏南妇联、华东妇联福利部工作。1951年7月起历任上海市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副主任,上海华东医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山东省科技情报所所长,中央监委驻教育部检察院,北京图书馆研究员。
1973年吴瀚随丈夫刘季平同志一同调入北京图书馆工作,积极协助刘季平同志工作,在推动图书馆领域国家政策出台、筹组全国图书馆事业管理机构、筹建北京图书馆新馆、组织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创立中国图书馆学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78年离休后,吴瀚同志仍然长期关心支持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向国家图书馆捐赠《图书馆界代表团访美情况汇报要点》《在国务院系统有关古籍善本工作各单位的座谈会上的发言要点》、致李一氓的信等刘季平同志生前珍贵手稿。1977年离休,2021年9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吴运铎(1917年1月17日—1991年5月2日),祖籍湖北省武汉市,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制造专家。
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吴运铎是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人。前苏联人民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1991年,吴运铎被命名为全国自强模范。2009年,吴运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9年9月25日,吴运铎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1991年5月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陈述彭(1920年2月28日—2008年11月25日),江西萍乡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地学专家。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11月25日逝世于北京。陈述彭长期从事地理制图、航空相片综合制图和地图编制自动化的实验研究。开拓了中国遥感应用新领域,倡导并组织了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推动“数字地球”战略研究,探索“地学信息图谱”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