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国是周朝所封的子爵小诸侯国。肥国的名称可能来源于肥族人对美的认知,那就是男子体态健壮、女子丰腴姣好,故以肥代称,其所建立之国称之为肥国。其国君被周王朝封为子爵,故也叫肥子国。
别看肥国小,要把它说清楚也真不容易。
肥国与其邻国鼓国都是白狄所建。但是肥国具体位置在哪里,也有不同的观点:一是位于石家庄市藁城西;一是位于山西昔阳。传世文献、学术界多倾向于前者。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谓:巨鹿郡“下曲阳县有鼓聚,故翟鼓子国(鼓国)。有昔阳亭。”春秋之昔阳当即汉时之昔阳亭,乃鼓子国所在,而鼓聚乃鼓子国遗址。
据杜注“下曲阳县西南有肥累城”,则肥、鼓二国皆在汉之下曲阳县。晋师入昔阳而灭肥,无需劳师勤远也。肥、鼓本小国,地相毗邻,同役属同种之鲜虞国。
《汇纂》云:“今藁城西南亦有昔阳亭,《水经注》为之鼓聚,与新乐接壤,且其地为肥国都。”饶登逵即以为春秋之昔阳当在藁城东南,为鼓子国都,而肥子国,则在藁城西南。
《汉书·地理志》真定国(汉武帝念及刘舜的兄弟之情,把常山的真定、绵蔓、藁城、肥累四县立为真定国)有肥累县,班固注云:“故肥子国。”固,东汉人,其言肥国所在最早,当可信。
《后汉书·铫期传》注云:“肥累,故肥子国也,汉以为县,故城在今藁城县西,并属真定国。”《括地志》云:“肥累故城在恒州藁城县西七里,春秋时肥子国,白狄别种也。”《元和郡县志》:“肥累故城在镇州藁城县西南七里。”《明一统志》:“肥累故城在今正定府藁城县西南。”
《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二年》载:“(公元前530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
西晋杜预所撰《春秋左传集解》中注:鲜虞,白狄别种,在中山新市县。昔阳,肥国都,乐平沾县(今山西省昔阳县)东有昔阳城;又云:肥,白狄也。绵皋,其君名。巨鹿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西南)有肥累城。说的好像肥国先前在山西,肥国灭亡时已迁到了河北晋州,在鼓国的西南方向。
《肥城县志》言:有一支白狄,在太行山西麓、今山西昔阳建立了一个方国,名为肥国。因肥国国君被周王朝封为子爵,故其国亦称之为肥子国。
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认为:山西昔阳县东五十里有昔阳故城,即其国都;田卫平《对中山国都顾城的历史考察》认为昔阳为肥都,初居于山西昔阳东。晋国灭肥后,余部徙居至鼓国,后住今河北藁城西。晋灭鼓,肥子余部又先后徙居今河北卢龙、山东肥城等地,皆依昔阳为都名。
《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二年》载:“(夏六月)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说的是公元前530年夏,晋国的荀吴假装会合齐军的样子,向鲜虞借路,就乘机进入昔阳。秋季,八月初十日,灭亡肥国,带了肥国国君绵皋回国。
晋军乘机进入昔阳,从这里看,这里的昔阳应该是鼓国都城附近的昔阳,若说肥国都城,晋军既已进入,何不立即灭掉,而等了将近两个月才灭肥国;再者肥国应在鼓国的附近,若离它很远的话,“乘机”二字似乎多余!故肥国离鼓国应该不会太远。周代诸侯国肥国大概率位于石家庄市藁城西,封于何时失考,公元前530年被晋国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