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是公认的益鸟,被称为“森林的医生”。它每天忙着检查树木,发现有虫子在蛀食树木,它便啄开树洞,用长舌钩出虫子,然后吃掉。有数据表明,一只足够“勤快”的啄木鸟一天能够拿脑袋撞树12000次,频率高达每秒15-20次。有人这样比喻,“啄木鸟在啄木的时候,头部的摆动速度比开枪时子弹射出的速度还要快一倍多。” 人们不禁发出疑问:如此高的撞击频率和撞击速度,啄木鸟会得“脑震荡”吗?
过去,一个常见的解释是它们的头骨能够吸收冲击,进而保护脑子。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啄木鸟有着特殊的头骨结构,它坚硬头骨之下有一层布满空腔的海绵状骨骼,包裹着大脑。这种结构有助于吸收和减少冲击力,很好的保护了大脑。这种观点也启发着我们设计安全帽和头盔,在安全帽的顶部和头顶之间用支架留出空隙,空隙中填充了富有弹性的海绵填充物,这将使头部在遭遇碰撞时,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然而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新研究指出,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成立。研究人员首先需要检验这种“减震”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喙和大脑之间存在减震装置,那么大脑的减速比喙受到冲击时的减速会明显更慢。他们录制了三个啄木鸟物种(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北美黑啄木鸟Dryocopus pileatus、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啄木头时的视频,并主要选择了喙的中点、喙基部、眼睛作为关键标记点。
通过对录像进行分析,研究人员证明撞击过程中喙上的参考点与眼睛之间没有显著位移。线性回归分析也表明,减震作用很小或者完全不存在。这表明啄木鸟的脑袋更像一个坚硬的锤子,而非减震器。研究者还指出,演化出吸收冲击的头骨会降低啄木头的效率,这也会不利于啄木鸟的生存。
过去猜测图中绿色部分的骨头能帮助啄木鸟吸收冲击,但实际并无此效果
研究还表明,没有减震并不意味着啄木鸟的大脑在看似猛烈的撞击中处于危险之中。即使是超过100次的最强烈啄树冲击,对啄木鸟的大脑来说仍然应该是安全的——计算显示,啄木鸟当时大脑的负荷依然低于遭受脑震荡的人类。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计算啄木鸟头骨内压力的模型,发现啄木鸟需要以2倍于当前的速度敲击树木时,才会出现脑震荡。
研究人员也指出,虽然数据表明头部撞击不足以造成脑震荡,但是啄木鸟是长期以这种方式觅食和沟通的。这种反复发生的长期撞击还是会对啄木鸟形成一定的选择压力,使其进化出预防脑损伤或一些脑内修复机制来应对。
这项研究彻底终结了一个观点,即啄木鸟头骨的一些部位会发挥减震器的作用。那么啄木鸟反复敲击树木却不会得脑震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研究人员认为,这与它们脑袋的尺寸有关。啄木鸟的大脑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大约只有2克重,且与头骨紧紧贴合在一起,在相同加速度下不会承受像人脑那样大的压强变化。
所以,脑子越小,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小,这下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