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转眼之间我已经步入中年。迈过知天命之年的我,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喜悦和困顾,也渐渐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领悟。尤其是我的父母退休后搬来和我同住的这几年时间里,我逐渐发现,他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年轻人真是大不相同。通过和父母的相处,我终于领悟到,我们这代年轻人存不到钱的根本原因,其实源自于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一、生活观念迥异导致理财方式不同
我父亲林建国是一名退休工人,母亲傅秀英是一名下岗职工。收入平平,但俩人居然在退休后还能全款购买一套房产,让我这个做销售的小儿子相形见绌。这主要是由于老一辈的生活理念与我们年轻人不同——他们节约为上,我们享乐为先。
以吃饭为例,我经常一个人去饭店就花掉一两百块,而我妈去菜市场买菜,五六十块就可以做上一桌子饭菜。我爱好打牌、唱K,每次不出几百块离不开场;而父母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在小区里散步聊天,是免费的。在生活细节上,老人会反复使用物品,如衣服洗干净继续穿,我却常常好几个月就厌倦了,又去购置新衣。根据统计,像我父母这样的老年人,平均每月能存下收入的三分之一;而我们这代人,大多都是月光族,手头闲钱无几。
在理财目标上,两者也大相径庭。父母为我们兄弟俩结婚时,分别出资十多万作为首付。他们当年艰苦工作挣钱,主要目的就是为子女未来着想。而我这种还在奋斗阶段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对于未来的生活,老一辈存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但我们更在乎当前的享受。这种理念差异在时间堆积下,最终导致了财富差距。
二、信息技术让消费机会大增
自智能手机兴起以来,购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一天之内,我会在手机上浏览无数商品,很容易产生各种消费欲望。 父母那个年代,想买东西还得去实体店,选择有限,买个小东西也需跑上一天。现在我上班时间就可以网购买菜、买衣服,非常便捷。
各大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推送感兴趣商品,诱导我们不断消费。我经常收到淘宝发来的女装优惠券,虽然不打算买,可打开一看,还是忍不住下单。父母对高科技不太了解,很多推送他们都不会注意,自然也就很难产生消费念头。
此外,网购让我们很难直观感受钱的流失。我经常刷卡或扫码就完成交易,资金直接在银行账户里扣减,整个过程并无痛感。而父母那个年代,每次掏钱都要实打实从裤兜里取,对钱的感知更强。这也是我们更容易大手大脚的原因之一。
三、教育投入成本大增
我和老婆王慧每年为5岁的儿子小明教育投入了将近十万元,包括托优学区的幼儿园、各类才艺兴趣班,我们不想让他失去任何学习机会。而父母对我的教育投入要单薄的多,他们认为吃饱穿暖最重要,其他都可以慢慢学。
现在国内教育竞争激烈,我们不得不让孩子从小课业负担就很重,以增加他将来的竞争力。小明经常需要在幼儿园补课后再去学习英语、绘画等,每天忙到晚上九点才能睡觉。我们也会带他去游乐场、博物馆等地增广见识。
一个月下来,小明的各类教育支出总计常常超过一万元。而父母当年无需承担这样沉重的教育投入,自然更容易存钱。当然,我也认为教育不应该过分极端,应该根据孩子兴趣安排适量课外活动,否则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四、社会环境、经济形势不同
我出生在1993年,从小生活条件就要优于父母那个年代很多。当年物资匮乏,父母穿的鞋子常常补好几次还继续穿,一件衣服可以穿几年;现在衣食不缺,我每年都会买几双鞋子、换新衣服。根据统计,过去30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近10倍之多。
其次,我成长在互联网经济发达的时代,生活节奏更快,压力也更大。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我每年要去旅游放松心情。景区、酒店住宿的费用常常令我措手不及。而父母那个年代还没有“奔波族”,工作稳定后基本上就在本地生活,没有太多旅游支出。
当然,不同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差异,这也是理所应当的。我并不反感现在的生活,只是应该在享受之余兼顾存钱,不要过于铺张浪费,这样才能适应将来环境的变化。
五、一点感悟
通过这几年与老人同住的经历,我确实领悟到父母辈的节俭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然,盲目追求节省也会影响生活质量。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学会持家,进行合理消费和投资储蓄,这样才能在物质上获得平衡。
我打算在生活细节上也跟父母一样,尽量重复使用物品,少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平时外出也要注意节制,少在餐饮、购物上随意挥霍。同时,我会和老婆商量,每个月拿出一部分收入存入基金或理财,为孩子未来以及我们退休生活做打算。
人生在世,总会有启发和领悟。我相信通过和老一辈共同生活,我们这代人也可以砥砺节俭的处世之道。这样,不仅能够积累财富,也会让生活更有意义。
结语:
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能在老一套上感叹时代变迁。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学会适应新环境。我相信只要加入适当的理财意识,我们这一代也一定可以实现生活质量与财务储蓄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