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诸侯国之鄪国

当前位置:看文网 > 知识百科 > 地理百科 > 发布时间:2023-08-10 08:00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沂州志·藩封志》载:“鄪国,姬姓,伯爵,文武之后,春秋时去'阝’为费。”;改“费bì”县为“费fèi”县,时间应在唐朝天宝年间,并一直沿用至今。
 
    费,古称鄪。上古为东夷部落首领少皞近畿之地。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言:“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地在鲁城北。”;《春秋左氏传·定公四年》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说的是周公次子伯禽封于少皞之故虚,也就是鲁国。
西周诸侯国之鄪国
    鄪国在周代以前就有。《史记·夏本纪》言:“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费氏、……。”夏朝,费国乃大禹后裔的封地,本为姒姓,后来以国为姓,称作费氏。
 
    到了商朝,商王曾经迁都费地。
 
    《太平御览》卷83引《竹书纪年》:“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南庚更自庇迁于奄。”
 
    “奄”即曲阜。对于“庇”地,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认为,“庇”即春秋鲁之费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七十里。《春秋左氏传·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春,城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毗”作“庇”。(对于“庇”地,也有其它解读:今山东郓城县东北境说;近人丁山谓即《史记·殷本纪》中的邢,《书序》作耿,耿当《书》中大坰,在今山东定陶县;河南郑州小双桥遗址说。)
 
    “庇地”当为商代的都邑(鄪邑)。“庇”读bì,与“费”及其异体字“鄪”、“粊”、“肸”读音相同,都是指费地。现代考古,在费县朱田镇的苑上村、城北的崮子村等处,发现了多处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商代铜兵器,也许可以作为商朝定都费地的佐证吧。
 
    历史发展到了西周初期。清代叶圭绶认为,西周初年鄪自为国,为鲁国的附属国(《续山东考古录》)。
 
    唐、虞、夏、商时代,鄪地均属徐州之域(《尚书·禹贡》),西周初年鄪属青州(《周礼·职方》)。成王八年(公元前1035年),徐州之戎和淮浦之夷联合起来进犯鲁国,鲁侯伯禽率领诸侯讨伐。在鄪地积聚粮草,构筑工事,举行誓师,告诫军士,严明军纪,最后平息了叛乱。史官记录了伯禽的誓辞,名为《鄪誓》(见《尚书》),这是最早记载鄪地的文字。
 
    西周末期,周宣王封鲁懿公之孙为费伯,费地自此成为伯国。唐谱牒姓氏专著《元和姓纂》记载,费伯,姬姓,是鲁国第十任国君鲁懿公的孙子;元于钦的地理学著作《齐乘》也说:“费伯国姬姓,鲁懿公之孙,后为季氏之邑。”;《春秋左氏传·隐公元年》记载:“费伯帅师城郎”。公元前722年,费仍为伯国。
 
    至鲁桓公时,鄪国沦为鲁国的一个邑。《春秋左氏传·僖公元年》载;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公元前659年,鲁僖公把鄪地封给兄弟上卿季友作为他的采邑。季友的后人为鲁国的季孙氏,与同出于鲁桓公的孟孙氏和叔孙氏并称“三桓”,为鲁国权臣。 费邑也和叔孙氏的郈邑、孟孙氏的郕邑并称三都。孔子在鲁国执政时“废三都”, 费邑被毁,后又重修。
 
    随着鲁国公室的逐渐衰微,鲁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以后,季友后裔季孙氏据费邑自立为国,这就是费国。《孟子·万章》有“费惠公”;《吕氏春秋》以“费”、“滕”并列;刘向《说苑》有“费君”;现有鄪国古城遗址存在。
 
    齐威王时,费国被齐国吞并,齐威王改武城为南城,并使檀子守南城以拒楚军;公元前255年前后,费国又被楚国吞并。公元前223年,楚国为秦国所灭。两年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费地划属薛郡。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