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我方赫赫有名的“战神”,胡琏被蒋介石方称为“常胜将军”。解放战场上,两位一直是劲敌。
一次战斗后,劫后余生的胡琏却大发狂言:“我的十一师可不是张灵甫的七十四师, 想吃掉我,得有一副铁嘴钢牙好胃口!”
胡琏为何会如此“神气”?又是哪场战斗,让胡琏的主力部队,因毛主席的急电而从粟裕大军的包围中脱困?
战后,粟裕对毛主席的决策,大赞高明。
互看不爽的合作
说起胡琏,他是黄埔四期的高材生,蒋介石手下的“王牌师长”,还被粟裕称为“悍将”,毛主席也曾对其进行评价:“狡如狐,猛如虎”。
就是这样的一位“悍将+狐将”,曾扬言,“华野诸将均非对手”。
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遇到华东野战军时,状况总是不太乐观。
1946年10月底,蒋介石按照计划,分4路大军,进攻苏北和鲁南地区。其中一路就是整编11师和整编69师,合计兵力6个半旅,该组合部队由吴奇伟指挥。战斗持续到年底,华野准备在宿北地区发起战役,希望可以重创戴之奇的69师。
双方都知道对手“不好惹”,甚为重视。我方部队在制定战斗计划时,对增援、监视、机动、作战、转移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吴奇伟在部署时,也是颇费心思,他让胡琏和戴之奇一路,以阻止陈毅南下支援苏北。这样就可以和张灵甫、李默庵打好配合。
众所周知,胡琏以狡猾著称,打仗时总是想得特别多。听到安排后,他综合考虑过往的战斗经验,担忧陈毅部队会神出鬼没,防不胜防。戴之奇却认为他有些优柔寡断。两人互看不爽,让他们的上峰薛岳很是头疼。大敌当前,上峰还是对他们进行了安抚,“尚无陈毅南下的动态”。
胡琏心里却不这么想,因为他知道我方情报工作的厉害之处。不过,他和戴之奇的部队,也只能按照军部的既定作战方案行军。
冷眼旁观同袍被围歼
胡琏心里本就有疑虑,行军过程中,他带领部队小心翼翼,时刻关注周边的响动。一有风吹草动,他就让部队停下来,进行观察,直至确认安全,才会继续行军。而戴之奇则是无所顾忌,命令部队,全力以赴急行军。等69师行至嶂山镇一带,左边是湖,右边是山峰,当时还下着雨,地上又是泥土和积水,机动化部队行进受到影响,队伍排起了长龙,绵延数十公里。
打仗的人最不喜在这样的地形中急行军,戴之奇的部下就想提醒他,“师座,这里地势险要,要不要加强警备?”戴之奇对此却满不在乎,“没事,粟裕的主力离得远,还要对付张灵甫和李默庵,顾得上咱们?陈毅的部队也飞不过来。”谁知,他刚说完,前方部队就遭到了炮击。
原来,胡琏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我方通过地下工作者,已经及时获知了吴奇伟的安排,并早早布下了包围圈,就等着戴之奇的部队进到攻击范围,就可以“关门打狗”了。粟裕让部队分开进攻,不仅从中间将戴之奇的部队进行分割,还切断了他与胡琏的联系。这样一来,华野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其进行各个攻歼。
这时,戴之奇开始后悔没有听胡琏的话,就打电话向对方求救:“伯玉兄,你不要和小弟一般见识,救救兄弟吧!”胡琏接到电话,随口答应了对方的要求,“之奇老弟,坚持住,我立即赶过去。”可心里还有气的他,根本不想派兵救援。刚放下电话,他又接到了吴奇伟的命令,要求他立刻向戴之奇靠拢。
胡琏知道,自己的兵力如果对上华野,肯定“捞不着好处”,但又不能违背军令。故而,他只派遣了两个旅进行增援,还暗示旅长们要见机行事。旅长们也是心照不宣,被华野大军打退后,在保证部队不会出现战损的情况下,继续佯攻。救援无果,胡琏就分别给吴奇伟和戴之奇回电,汇报和说明部队进攻情况。戴之奇眼见胡琏的增援无望,他只好将希望寄托于其他的增援部队。
只是,还没等到救援部队的到来,他就被华野包围了。戴之奇在绝望之际,开枪自尽。粟裕部队完成了对敌军整编69师的围歼。
战后,胡琏担心粟裕会对他的部队发起攻击。毕竟,当时两军仅相距一公里左右。然而,粟裕并没有这么做,一是考虑到部队连续作战,已处于疲劳状态,而胡琏的部队是蓄势以待;二是胡琏部队是王牌部队,要对上肯定是一场硬仗,需要好好谋划。最终,胡琏坐山观虎斗,而自己的主力部队几乎无损耗,并且顺利返回大本营。
救援失败,死里逃生
1947年,胡琏又和张灵甫一起,加入了进攻山东的行列。当时,整编74师被华野部队包围,无法脱身,却无其他部队进行救援。张灵甫就向老乡兼同学的胡琏求援,“伯玉老弟,老兄恐怕撑不住了,你的部队要快点。”胡琏赶忙安慰对方,“钟麟兄,我已拼了命往你处赶,奈何共军阻击火力太猛,只要坚持四天,我一定赶到。”
然而,陈、粟大军没有让胡琏如愿。在第三天,华野就全歼了张灵甫部队。张灵甫因被流弹击中而牺牲在战场上。随后,华野的几个纵队,还在胡琏部队救援的行军路中,对其进行围堵。因自家其他部队的及时增援,胡琏和整编11师才逃出生天。
绝望之际举行祭天仪式
到了1947年7月中旬,根据当时的局势,粟裕下定决心,要集中全部兵力围歼,驻守在南麻地区的胡琏整编11师。粟裕当时想着,如果可以围歼胡琏部队,一方面可以再创孟良崮战役中,围歼蒋介石王牌主力的战绩;另一方面,和胡琏的部队进行一次正面对抗,看看两军实力到底如何。
粟裕部队当时的驻扎地,离南麻比较近,不需要进行大范围调动。而南麻驻守的敌军是胡琏的师部和杨伯涛旅,其他旅分布在四周担任守备任务。粟裕还是把握住了战机。只是,当时驻守南麻的胡琏部队,筑造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子母堡相连、多道铁丝网环绕,除了主阵地,敌军还建有外围据点,警戒部队也是延伸到村庄山头。粟裕部队要攻下南麻,有一定的难度。
17日晚,在炮火的掩护下,华野三个纵队向南麻的敌军发起了连波的攻击。经过一晚上的激战,3个纵队占领了南麻外围的大部分警戒阵地。
这时,胡琏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举动。他不是带领部队进行抵抗,或者逃跑,而是要求全体官兵对天焚香跪拜,乞求老天可以下场及时雨,以阻止华野3个纵队的猛烈进攻。
毛主席来电“助力”脱险
不知是部队里有人懂天象,还是胡琏的运气爆棚,说来也巧,就在全体官兵祈雨后,该地区真的突降大雨,还连下七天七夜,让11师得以喘息。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实在等不到大雨停歇,从19日开始,华野的3个纵队,就兵分三路,从东南西三分方向,向南麻主阵地发起猛烈冲锋。
雨天弹药受潮,华东野战军的炸药包很多已无法被点燃,又因山洪爆发,道路泥泞,大炮不能按时被送到有效射程所在的地点。激战两天,我军仍未攻下对方的主阵地。11师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他们占据有利地势,依托坚固的防御堡垒,集中火力对华野部队进行反击。
我军在雨中作战,种种不利因素叠加下,即使攻下敌人的一个堡垒,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在此期间,胡琏还带头冲锋,不断对粟裕部队进行扫射,多的时候,一天有十几次的反攻。
20日,粟裕到前哨督战,看到子母堡拦住部队的去路,就询问“攻打子母堡的战术进行过训练没有?”“针对以地堡为核心工事的战术训练过,但像这样密集的子母堡群,没遇到过。”随行参谋的回答,让粟裕长叹。
到了21日,胡琏开始转守为攻。而我方还未寻找到好的解决办法,粟裕非常着急。这时,他却接到了毛主席的电话,“快撤!这是陷阱!”原来,毛主席一直关注着华野的战况,久攻南麻不下后,他就对战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蒋介石将整编11师放在南麻,并要求对方要固守该阵地,主要作用是吸引华野主力。到了21日,蒋介石部队的整编25和64师,已突破我军的阻援阵地,9师攻至南麻附近,5师也逼近南麻,8师正在行进途中。
可见,整编11师驻守南麻,最终是要和增援部队相互配合,以达到内外夹击华野主力的结果。敌军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如果此战术起效,不仅华野会受到重创,还有可能改变整个华东战场的局势。
毛主席就是看清了蒋介石的布局,赶紧命令粟裕撤退。华野虽没有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让胡琏的主力冲出了包围圈,但了解战情后,粟裕对毛主席的远见卓识,赞叹不已。
在随后的战斗中,无论是曹县的碰面,还是淮海战场上的对决,胡琏应对粟裕,总是非常吃力。他虽然每次总能“顺利逃跑”,但粟裕却成了其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