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被匈奴流放贝加尔湖,饥饿难耐,为何宁愿吃草根,也不吃羊?

当前位置:看文网 > 历史解密 > 中国古代史 > 发布时间:2023-07-11 10:55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纵观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曾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像是陈胜、吴广这样的起义将士,又或是苏武这样的爱国使节。
 
  汉武帝时期,苏武在匈奴的大草原上被放逐了整整十九年,他靠着放羊为生,生活贫困,经常吃不上饭。
苏武牧羊
  更让苏武头疼的是,那些匈奴人还会对他百般刁难,百般羞辱,可就算是这样,他的内心依旧十分坚定,谁也始终无法撼动他分毫。
 
  就是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国家英雄,在十九年被放逐期间,宁可食草,也不愿食一头匈奴羊。
 
  匈奴和汉朝
 
  只要是对历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故事,很多史书和文献都对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故事赞不绝口。
 
  在西汉前期,匈奴人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将东胡和月氏连根拔起,占据了整个河西走廊地区。
 
  当时的大汉经过了前秦之战和楚汉之争,实力还很弱小,为了恢复元气,大汉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方针,尽量不与匈奴硬碰硬。
 
  在结束了“吕氏乱政”之后,随着“文景之治”的到来,汉朝的国力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逐渐迎来了其鼎盛时期。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兵强马壮,实力更是远远超过了匈奴人,而且汉武帝刘彻对待匈奴人,也没有汉景帝那么好说话。
 
  在他眼中,大汉是一个强国,如果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百姓,反而被人欺凌而无动于衷,实在是太丢人了。
 
  一直以来,汉武帝都把匈奴人当成了眼中钉,恨不得将他们连根拔起,而他也一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谋划着。
 
  也不知道是不是天佑了大汉,在汉武帝登基后,他募集到了两位名将,一个是卫青,一个是霍去病。
 
  从公元前129年起,汉武帝再也无法忍受匈奴的猖狂,果断出兵,发动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
 
  在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带领下,大汉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仅夺回了河西等地,更是打开了商路,为大汉带来了大量的珍贵物资。
 
  不过,在这场战争持续期间,汉王朝并没有彻底断绝和匈奴的关系,两国之间依旧互相有使节在不断往来。
 
  正所谓“两国交战,不杀来使”,但狡猾的匈奴人并没有遵守这条不成文的定律,多次扣押汉王朝派出的使节。
 
  以汉武帝刘彻那刚烈性子,当然不会甘心受辱,于是也按照“礼尚往来”的原则,将匈奴的使节也扣押了下来。
 
  一直到公元前100年,鞮侯单于登基,两国的关系才有了好转,当时的匈奴内部正处于动荡之中。
 
  为了更好地处理匈奴族群的内乱,鞮侯单于打算先稳住汉王朝,再专心对付匈奴一族内部的叛乱。
 
  为此,鞮侯单于释放了被囚禁的所有汉王朝使者,并托这些使者给汉武帝刘彻送上厚礼,以示尊敬,一副向汉王朝低头的样子。
 
  与此同时,鞮侯单于还派出使节前往汉王朝,表示自己愿意与汉王朝交好的意愿,还尊称汉武帝为自己的前辈。
 
  汉武帝刘彻辛辛苦苦征战多年,为的就是这一扬眉吐气的时刻,他对鞮侯单于的恭维极其满意,龙颜大悦。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汉武帝秉着礼尚往来的原则,派出使者出使匈奴,与他们谈判,以求和平与发展,而这个任务就交到了苏武的身上。
 
  出使匈奴
 
  苏武也是出身名门,其父亲苏建也是汉朝名将,曾跟随卫青出征匈奴,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封为平陵侯。
 
  但是在一次与匈奴交战中,苏建率领三千将士抗击匈奴的万人大军,人数上的巨大劣势让苏建不敌匈奴,大败而归。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再加上兵力上的悬殊差距,苏建此次败给匈奴也属于情理之中,怪不得苏建。
 
  但彼时的汉武帝对于抗击匈奴一事十分重视,而苏建这一败可以说是触犯了汉武帝的逆鳞,差点就被当场斩首。
 
  好在其他将士求情,苏建这才保留住性命,但也被贬为庶人,之后一直郁郁不得志,而苏建的经历也给苏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那个时候,愿意到匈奴国出使的都是些争强好胜之辈,或者是一些急求翻身机会的寒门学子。
 
  这一次前往匈奴的路途十分遥远,沿途的天气和地形都极为恶劣,而且匈奴人随时都有反叛的危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武这样的世家子弟竟然还愿意去做这件事,或许可能是因为父亲的影响,让他想寻求一个扬名立业的机会。
 
  当然,苏武也是明白这次出使的危险,因此在离开之前写下了一首《留别妻》,表达了一种“一去不回”的悲凉与哀伤。
 
  公元100年,苏武带着他的使团来到匈奴王国,第一件事就是传达汉武帝的圣旨,即停止对匈奴王国的武力征服,并重新开放边境贸易。
 
  苏武也代表汉廷,给了单于大量的馈赠,这一切都进行得顺利,想必用不了多久,苏武就能顺利回到长安。
 
  可就在苏武以为自己的任务已经结束,可以回家的时候,一场暴动将他的计划彻底打乱。
 
  匈奴内乱
 
  在苏武之前,汉武帝就曾经派出过不少使节团,其中有一个叫卫律的使节,他一到匈奴就向匈奴臣服,并得到了王的封号。
 
  卫律身为正使,投靠了匈奴,其属下的副使虞常虽然内心向着汉王朝,但为了保存性命,也只能跟着投靠了匈奴。
 
  但随着苏武的到来,虞常开始蠢蠢欲动,他打算除掉卫律,趁单于打猎之际,将其母后阏氏掳走,以此要挟匈奴向汉王朝臣服。
 
  这件事原本与苏武他们无关,但是虞常收买了苏武的副官张胜,而张胜为了得到封赏,居然瞒着苏武与虞常勾结在了一起。
 
  张胜没有征求苏武的意见,就自作主张地同意了虞常的请求,收了不少珍宝,还许诺回到汉王朝后会为虞常谋取高官厚禄。
 
  几天之后,单于外出狩猎,带走了大部分的宫廷守卫,虞常便趁此机会,打算将单于母后阏氏掳走。
 
  只可惜,计划还未开始正式实施,内部就出现了叛徒告密,虞常和张胜被生擒,苏武的使节团也都遭到了囚禁。
 
  单于早就听说过苏武的大名,知道苏武不是一个好惹的主,他想要利用这次的事情,将苏武拉拢到自己的麾下。
 
  然而,苏武的回答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单于的威胁下,苏武竟然没有丝毫配合的意思,甚至还扬言不会投降。
 
  事实上,苏武和此次叛乱毫无关系,但张胜作为他的副官,他难逃其咎,于是苏武当着单于的面,打算以死谢罪。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把单于等人吓得魂飞魄散,他原本以为苏武会跪下来求饶,可谁知道苏武宁却是宁死不屈。
 
  经过这件事之后,单于对苏武更加的尊敬,更加地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所用,于是便将其放逐到了北海。
 
  放逐生涯
 
  苏武被单于放逐到了北海之后,生活极为贫困,只能以地鼠、蔬菜、野果为生,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单于原以为在这艰苦的环境里,苏武会坚持不住求饶,可苏武并没有如单于的愿,他靠着积水和衣服里的棉花坚持了下来。
 
  为了让苏武难堪,单于送了一些公羊,告诉苏武,除非这些公羊产下羊羔,否则不会让他回到汉朝。
 
  单于让公羊生羊羔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不仅仅是在给苏武难堪,也是在告诉苏武,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回到汉朝了。
 
  而且,公羊的数目是固定的,不会下蛋也不会产仔,如果少了一只,一眼就能辨认出来。
 
  此外,每头山羊颈上还系了一块牌子,上面记录了山羊的体重,单于每四日派人来给山羊称量,然后清点羊的数目。
 
  每少一斤,都要在苏武的身上抽四大棍,每少一头,就要在苏武的身上抽四十棍,这个残忍的规矩让苏武的生活雪上加霜。
 
  苏武本是一介文人,在家里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放牧过一只羊,甚至都没有碰过羊,如今北海这环境,活着就已经是个难题了。
 
  可单于不仅要求苏武要好好活着,还要把羊给养好,可以说完全是不给苏武一条活路,而单于此举也是想逼迫苏武就范。
 
  但即便如此,苏武也依旧没有屈服,日复一日地放羊,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宁愿吃地上的野草,也不愿意吃羊。
 
  宁死不吃羊
 
  苏武是以汉使的身份前往匈奴,在当时是外交官的象征,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汉王朝的身份和门面。
 
  身为使者,苏武不想给自己的国家丢脸,对于他来说,自己的性命无关紧要,但是国家的荣耀却不容有失。
 
  哪怕是在饥饿的情况下,苏武也会将旄节牢牢握在手中,以示自己对汉王朝的忠诚,也是对匈奴的一种无声的抗议。
 
  最关键的是,如果苏武吃下了羊,那么就代表他向匈奴屈服了,他有着自己的骄傲,民族情怀让他不愿低头。
 
  另一方面,匈奴和汉王朝不一样,他们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畜牧业。
 
  匈奴人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对家畜的保护非常严格,如果有人偷窃或者偷偷宰杀家畜,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单于只给了羊,并没有说要把羊送给苏武,也就是说,如果苏武杀死了一只公羊,那么他就会以偷猎的罪名被处死。
 
  这个结果,苏武也无法接受,他可以光明正大地死在匈奴的手中,但如果被人以违反他国律法的罪名斩杀,那是对整个大汉的侮辱。
 
  苏武初到北海的时候,日子是过得很艰难,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和周围的游牧民族有了联系,双方互相帮助。
 
  再加上匈奴对他的控制越来越弱,苏武的日子过得也没有之前那么艰苦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还是能够满足的。
 
  后来,于靬王知道苏武能制作渔网和弓箭,就拜托苏武帮他,而作为回报,于靬王会给苏武送点衣服,送点粮食。
 
  这些都让苏武的生活在逐渐变得好转,苏武甚至还在当地娶了一个老婆,生了个儿子,一直到汉宣帝时期。
 
  结语
 
  苏武在北海被囚禁的这十九年里,千里之外的汉王朝迎来了新的皇帝,也就是汉昭帝刘弗陵。
 
  这段时间,汉、匈两族的关系有所缓和,匈奴最终还是答应释放被俘虏的汉人,但却将苏武给排除在外。
 
  这么多年,匈奴一直隐藏消息,甚至还宣称苏武已经死在了北海,可殊不知在回朝的使节当中,有人知道苏武的消息。
 
  这位使节在回朝的第一时间将苏武还活着的消息告诉了汉昭帝刘弗陵,随后汉王朝施压,匈奴这才放了苏武。
 
  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长安,当初他被派往匈奴的时候,还只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身为民族英雄的苏武,在国家利益与财富之间,自然是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外族的援助。
 
  虽然这个决定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痛苦,但是心怀天下的苏武,却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苏武并不惧怕权力,也不怕死,他忠心耿耿,不遗余力地完成了汉王朝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尊敬。
 
  时至今日,苏武的这份爱国之情,已然成了整个华夏民族最为珍贵的一份财富,鼓舞着无数的志士仁人为国争光。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