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杭州《都市快报》微博刊登了一个医学博士的手记,短短1610字里,道出了一个复杂酸楚的故事,身为医学博士的儿子,同意了癌症晚期的父亲出院回家的要求,选择了放弃繁琐痛苦的治疗,让父亲安然离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手记被转发6000多次,陈作兵随后接到了很多人的电话。有很多人骂他不孝顺,也有人理解他的心情,希望从他这里得到专业意见:是不是要回家,和家里人度过最后的时光?
陈作兵无法回答,他尽力用医学知识回答人们的疑惑,但选择坚持治疗,还是放弃,他无法给出答案。而对于那些骂他的人,他在理解之余,也平静地说出了心声:哪怕所有人骂我,我也不后悔。
束手无策的孝心
陈作兵是村子里第一个博士。在他居住的绍兴诸暨上和村里,他的名字是父母乡亲的骄傲。在浙江绍兴的山峦里,群山环绕生出,一地幽绿摇曳的毛竹见证了他从孩子长成少年,从村子里考出去,成为了繁华都市的医院,在大医院里当了医生。
2011年4月,正在他忙碌工作之时,家人一个电话打到了手机上:父亲陈有强感到不适,送往医院后检查出了癌症!陈作兵震惊之下,立刻决定把父亲接到杭州来治疗,毕竟大城市的医疗条件更好。
不久,父亲母亲都来了,哥哥姐姐家里也为了照顾老人,跟着来到了杭州,三家人轮流在病床前照顾。然而拍片的结果让陈作兵心头一沉,父亲患了腹膜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当时病灶已经转移到了全身,属于癌症后期!
陈有强已经是78岁的老人了,三个孩子拖家带口,轮流在病床前伺候,一个个都被熬得憔悴疲惫。而病床旁边其他病人瘦骨嶙峋,痛苦不堪,也让他心惊不已,于是他找到了医生提出:“我不想连累儿女劳累奔波,你让我安乐死吧,要是你们不能做,我就自己跳楼!”
主治大夫很快通知了陈作兵,匆匆赶到病房,陈作兵向不安的父亲表态道:“爸爸,你别担心,活着的时候你要好好治疗,但走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让你那么痛苦。一定让你安安静静,没有痛苦。”
陈有强安静了下来。也许是儿子的话让他感受到了力量。事实上,以如今的医疗手段,就算是癌症,就算最后的治疗不尽如人意,其中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无数方案就放在陈作兵的办公桌上。化疗、放疗、热疗、各种抗癌药物……这些对于已经癌症晚期的病人,也许有用,但无一不会经历折磨和痛苦的过程。陈作兵为许多病人冷静的分析过病情,也替很多人挑选方案,但是在父亲的病情上,他犹豫不决,无法决定。
是坚持治疗,受许多痛苦来换取一个不算高的生存几率;还是放弃治疗,回到家中,任由生命的尽头不知何时到来?生与死,是人世间流转不息的痛苦,要在其中选择,做子女的下不了狠心。
最后,陈作兵在开过家庭会议后,选择了让父亲知情,让父亲选择。他走到病床前,对父亲说了实话,父亲问:“化疗了还有多少时间?”陈作兵顿了顿,没有隐瞒:“不一定,效果好也许几个月……”
父亲又问:“多少钱?对人体有什么不好?”陈作兵一一回答。父亲说:“让我想想,我明天上午告诉你。”在父亲脸上,浮现了久经沧桑后的平静和释然。
第二天上午,母亲给陈作兵打了电话,陈作兵赶到医院,看到的是精神不错的父亲。父亲做出了决定,要离开医院,和陈作兵的母亲一起回到农村,回到日常的生活,不再进行积极治疗。
他选择最后一程走得平静轻松,不再打针,不再吃药,不再被病魔锁在病房里,也不去用各种治疗之后的痛苦赌生存的微茫几率。陈作兵颤抖的签完了同意出院的文件,在他心中,一个血红色的影子浮上了脑海。
终点死亡的旅途
在浙江绍兴的上和村,有一条小溪穿过村子,郁郁葱葱的山环抱着村子,不少毛竹一长就是一大片。陈作兵的父亲陈有强被村子里人叫“陈胖子”,是个出了名的好脾气人,在陈作兵记忆里,只因为工作跟别人吵过一次嘴。
在陈作兵的记忆里,父亲很喜欢看些国学,《庄子》、《老子》之类的书,常常随手翻翻。父亲话不多,和别的大人不同,不催孩子们上学奋进,也不严格要求听话,在父亲看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陈作兵上中学时,父亲在诸暨汽车站上班,一个月20多块供养三个孩子,日子虽然不宽裕,但父亲也有偶尔的乐趣——每个礼拜给陈作兵送梅干菜炒肉或是炒猪肝后,父亲就去附近一家面馆点一碗面,称赞那家的面很好吃。
这一次回家,陈作兵特意停在以前的面馆,三个人进了面馆,各自点了一碗面,父亲点了大排面,大排留给了妻子。看着父亲的笑容,陈作兵知道,父亲很开心。
回到了村子里,父亲坐在门口的石凳,晒着太阳,路过的人总要打一声招呼。他就像一条鱼回到了水中,怡然自得,安心快活,家里旁边是一家豆腐坊,豆腐的香味飘了出来,和阳光一样暖融融的。
到家了,父母也催着陈作兵回去了。在他们看来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子女该各忙各的生活,而不是愁眉苦脸凑在床边,为他们病情烦忧。陈作兵交代母亲:不用让父亲忌口,他想吃什么就做。
陈作兵走后,母亲没多久就告诉儿子:父亲打了个电话,和以前唯一吵过架的同事聊了一段时间,两人和解了。父亲很高兴,还打算下地,种一点菜吃。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点两点翠绿的新芽里,是一段生的旅程。陈有强的旅程朝着死亡而去,而唯一的安慰,就是活着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过得足够舒服。
在为父亲签下出院文件的那天,陈作兵松了口气。作为医生,每一天都在和病魔、死亡打交道。但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是在另外一家基层医院从医的时候,活生生看到病人从12楼跳下来。
很多人跑了出来,后来陈作兵才知道,跳楼的病人是一个肝癌晚期的护士长。因为患病,也因为治疗的痛苦,护士长选择了跳楼终结自己的生命。
送父亲回了老家后,陈作兵开始每个周末带着妻儿回家。父亲种了点菜,渐渐要拄着拐杖下地了,又过了一段时间,父亲下地,母亲干活。父亲满意的点点头:“我种的菜,我吃不到,你们可以吃到的。”
2011年9月,陈作兵接到了国外进修的安排,他本来不想去,担心父亲的身体有问题。父亲送他离开金银花开着的小路,路上的小溪慢慢流淌,父亲忽然看着小溪,停了下来。
“你看这水,一点一滴流到小溪里面,流到金沙河里面,再到富春江、钱塘江,最后汇进东海,无声无息的,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啊!”父亲突然说出了这样的话,陈作兵只有强忍住悲伤的情绪。
不久,陈作兵在忧心中出国进修。然而,出发前最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母亲打电话给他,问他能否回国。陈作兵急忙回了国,好在这一次没有什么大碍,父亲挺了过来。
在临终岁月的陪伴里,悲伤潜伏在平静的水下。2012年春节,陈家人默契的聚集在陈作兵大哥家里,一起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过了合家团聚的春节。
吃过了年夜饭,大家坐在一起拍全家照。陈有强给孙子孙女笑呵呵的发红包,包了两张红票子。孙子孙女们聚在一起,陈有强和妻子坐在中间,摄影师按下快门,凝固了这一刻的欢乐。
在照片上,陈有强高兴的笑着,这个78岁的老人和老妻坐在一起,和子女孙辈们在一起,享受着亲人环绕的天伦之乐。春节之后的大年初一,老人被送进了医院。
本心的选择
在父亲死后,陈作兵将这半年多的心情发到了网上。有人激愤的打电话骂他不孝:“我爸在床上四年,房子都卖了,我天天去看,就为了看他一眼……”
陈作兵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对那人说,你做得对。他接到无数指责他不救父亲、放弃治疗的电话,不孝,成为了众人的争议中最激愤的罪名。
让他触动的是大哥在他回乡时无意说的一句话:“如果当时治疗,说不定人还活着。”陈作兵沉默了很久。死亡,有时候只是一刻,一瞬,而在这条路上,他陪着父亲经历了半年。
生老病死,被称为人生之苦,苦在于由不得选择。生不由选择,病不由选择,而死,陈有强为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了尽可能舒服的选择,他用自己的选择,平静、体面、温和的走完了最后一段路。
2012年3月,过完了新年之后的大年初一,陈有强被送入了医院。陈作兵接到了电话,母亲问他怎么办,陈作兵一瞬间浮起了从前做过的无数抢救。
在急救室里,心脏按压起搏,病人被压迫的肋骨或许会断裂;切开气管,插进一根直径超过三厘米的管子;呼吸机,盐水、营养液、消炎药、阵痛药、镇静剂通过导管流入身体……
人生在最后的时刻,有时会无法保持清醒。抢救的措施也由家人和医生商定。陈作兵知道,父亲不会愿意接受这样的拉扯,反复的抢救对老人来说,会成为折磨。
一切化疗放疗都被排除出方案,医院给陈有强采用的是最保守的补液,缓解癌症晚期带来的疼痛和炎症。腹水渐渐增多,陈有强不怎么说话,只有母亲在一直在向陈作兵传递一些微小的讯息:吃东西了,笑了,手能动了……
在临终前的一周,陈作兵探望父亲,父子近乎闲聊一样说了些身后事。陈有强要儿子把他埋在奶奶身边,下辈子还当奶奶的儿子。陈作兵答应了。陈有强要儿子照顾好老妻,陈作兵答应了。陈有强要儿子不办道场,和儿媳妇好好过日子,路上慢慢开车……
在父亲死后,陈作兵按照父亲的嘱咐,和兄姐守了灵,买了棺材,将父亲的骨灰埋在了奶奶身边。亲戚们上门商量办道场的事,陈作兵按照和父亲的约定,说:“父亲不喜欢。”婉拒了办道场的事。
生前父亲种的菜在春天发了出来,一片绿色,又被母亲摘下来,做成了梅干菜。母亲把父亲的照片放在仓库阁楼上,在陈作兵带母亲出去散心的时候,她选择了丈夫的身份证和帽子带在了身边,喃喃道:“老头子,你不是没去过西安,没做过飞机吗?坐飞机的感觉怎么样啊?”
生活还在继续。陈作兵把这一段生活写了下来,很多人打电话给他,有人骂他,也有人同意他的选择。有人问他该如何选择,有几十岁的中年人,也有九十多岁的高龄。
陈作兵的回答更像一个医生了:要听主治大夫的意见,要看治疗效果好不好,要拿到病情资料他才能发表意见……他用另一种方式给予人们关怀和帮助。
在死亡到来之前,陈作兵为父亲选择了一条放弃治疗的道路。他知道,那不是大众所认可的道路。那条道路径直通向了终点,放弃了其他可能性,选择那条路的同时,他为父亲的尊严和自由,签下了两个字:尊重。
那是河流向大海奔涌的过程,是青春灿烂向西边落下的风景。终将落幕的结局,是为了提醒人们生前不留遗憾的活着,这正是生命真正的意义,珍惜身边的人,过好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