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统治者,在历史上都留下了各自不同的记载,而在这其中,有一些帝王的丰功伟绩,尤其受到后人的称颂,比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相比大家对于成吉思汗的名号,必定钦佩不已,关于他的英勇事迹,流传甚广。
作为元朝的建国者,成吉思汗创立了历史上最大的帝国蒙古帝国,其疆域边界甚至来到了如今的欧洲莱茵河畔。因此,随着蒙古军队的南征北战,其后代也遍布世界各地,世界上每200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携带者蒙古族的基因。
随着元朝的灭亡,成吉思汗的后裔究竟来到了哪里,一直成为史学家们的研究方向,600年后,在四川,成吉思汗的后裔终于团聚,而让他们团聚的,是一首诗。
成吉思汗的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一共有6个,而孙子更是多达40个,随着元朝的统治,几百年间,成吉思汗的后代可以说是十分庞大。不过,在元朝被朱元璋消灭以后,作为元朝的后人,为了避免被杀,只好各自逃走。
有人推断,作为统治者的忽必烈的后裔,已经在明朝时期就断了血脉,但是其他孙子的后代,应该还是存在的,不过由于处在明朝特殊时期,所以需要找到他们,着实有些困难。
不过,有一个叫做铁木建的后裔,在元朝后期,对于元朝的统治就感到十分担心,所以辞官回家。而他逃离的方向,并不是自己的故土北方,而是来到了南方。后来,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身份,将姓改成了余。
因此,虽然元朝灭亡,成吉思汗的很多后裔在元朝的时候流离失所,或者被明朝政权消灭,能够剩下来的血脉已经无法考证,偶尔有零星的存在,也都已经散落在民间,再经过时间的磨砺,根本找不到认祖归宗的可能性。
可是铁木建的深谋远虑,为自己和后人们,留下了一个机会。不过,对于这种乱世之中的生活,铁木建还是有着很多的担心,生怕将来子孙又会因为各种不可知的原因失散,所以就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一共有十句,大概是为了表明各自的身份来源,比如“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等,每个儿子各自拿着其中一句诗,然后各自逃难而去。从此流落在如今的四川和重庆等地,分散而居。
随着后来形势所迫,这些家族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寻亲的计划,但是各自的家族,也在各地开始繁衍生息,将成吉思汗后裔的身份一直隐藏。一直到了如今,国泰民安,这些子孙终于开始想起寻亲的事情,便将自己是成吉思汗后代的秘密公诸于众。
首先公布自己是成吉思汗后代的,是四川省犍为县同兴镇余家湾村的居民,既然命名为余家湾,自然都是姓余,这也是当年铁木建给自己更改的姓氏。
余家湾有自己的族谱,对于自己的来龙去脉记载的比较清楚,其中很明确地记录到,余氏家族是在明朝的成化年间来到余家湾这个地方的,而这个年代以前,并没有任何的记载,这个时间点,和明朝初期,铁木建的后代隐姓埋名的时间点比较契合。
在余家湾,这些成吉思汗的后裔,始终都是低调生活,牢记自己的生世,同时遵循祖训,在合适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去寻根问祖,寻找同根同源的成吉思汗的其他后代。
余家湾的村民,已经在四川这座僻静的山村里生活了600年,在这600年中,他们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寻亲梦想。而可以让他们寻亲的,就是那一首只有成吉思汗后人才知道的一首诗,于是他们多次在媒体上发布信息,寻找这首诗。
没想到,信息发布以后,其他后人也都纷纷拿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句诗前来相认,失散了600多年的铁木建家族,终于得以在余家湾团聚相认。
后来,每到重大的节日,这些成吉思汗的后人们,都会不远万里来到余家湾,共同庆祝这些重大节日,并且身穿传统蒙古服装。让他们得以相认的十句诗,也被用汉语和蒙语抄下了供奉。
成吉思汗的后代,很多都因为历史的原因,遗落在民间,认祖归宗,这是很多人的期望,余家湾的村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老祖宗留下了这么一首诗,成为他们以后相认的密码,但是对于其他后裔,只能期待将来出现其他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