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杜聿明偶遇16年前击毙的师长,目瞪口呆:你不是死了吗

当前位置:看文网 > 历史解密 > 中国近现代史 > 发布时间:2023-02-16 15:41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你见过死而复生的人吗?
 
    从战俘管理所被特赦出来没多久的杜聿明,开始冒着冷汗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个问题。
 
    因为他曾经的一个对手,他确认自己击毙的对手吴瑞林,突然又活生生的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并且还开始和自己这个战俘亲切交流了起来。
 
    一开始的杜聿明完全是惊恐,根本说不出话来,后来的他甚至不敢细想,以为吴瑞林或者说共产党修习了什么起死回生的“邪术”。
 
    虽说当时的杜聿明并没有看到吴瑞林的尸首,但是杜聿明重重围困,直指吴瑞林,他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难道吴瑞林真的是“起死回生”了吗?
 
    平行线的人生,对角线的相遇
 
    吴瑞林与杜聿明两个人前三十年的人生,可以说就是两条平行线毫无交集。
 
    杜聿明1904年出生于陕西省,而他的这位对手吴瑞林此时还没有出生,吴瑞林出生于1915年,与杜聿明相差了将近一旬。
 
    不止年龄差距大,两个人的生活处境差距也很大。
 
    杜聿明家祖祖辈辈都是封建地主阶级,他的父亲杜良奎是清末的举人,所以杜聿明从小的生活还是很优渥的。
 
    而他自己本身也不是特别爱学习的人,比起学习,他更喜欢舞刀弄枪,甚至喜欢操持金钱细软的家务。
 
    所以这个时候的杜聿明深受自己家庭偏向大地主大封建阶级的思想,虽然是一个爱国人士,但是整体的视角都更偏向于有权有势的人士们,这个时候的他不是很清楚民间的疾苦。
 
    而吴瑞林就跟他完全是相反,吴瑞林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家庭,吴瑞林是农民阶级,而且自小他的父亲便离开了他们。
 
    所以吴瑞林一直是以一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底层人士的身份生存的。那个时候的他不知道什么是政治,不了解什么是革命。
 
    他只知道自己的家园饱受着外族入侵,小小的少年满腔说不出的愤慨与怒火,然而年纪小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发泄,所以吴瑞林也无处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能先一味地努力维持自己濒临毁灭的生活。
 
    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生,谁也不知道未来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1924年,两个平行线还是完全没有任何的贴近。
 
    那个时候的杜聿明前往了北京,看到了无尽的战火与屠戮,心下开始有了更为深沉的见解,这个时候的他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原本打算报考的北京大学,去到了黄埔军校。
 
    1924年正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招募的时间,因此杜聿明也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第一期的学员,也为他后来成为蒋介石嫡系大将的身份铺平了道路。
 
    而这个时候的吴瑞林还在为着生活苦恼,面对一家六口人的需求,刚刚才10岁的他不得不去到了工厂里进行打工。而也正是这个机会,成为了拉进杜聿明与吴瑞林人生的翘板。
 
    1926年吴瑞林结识了厂里的工友,和他们打成了一片。
 
    而这两位工友还有着一个不一样的身份,也就是我党当时的地下工作者,也正是在他们的介绍之下,吴瑞林有了更多的途径去了解革命、了解共产党,也正是这个时候,吴瑞林感受到号召加入了共青团。
 
    国民党与共产党,就这样杜聿明与吴瑞林两个未来的对手,站到了两个不同的阵营,为他们未来的碰面与斗争奠定了基础。
 
    两条平行线,因为这一次的改变,慢慢开始向中心汇聚。两个人都在为了各自的阵营奋斗与努力,杜聿明在军校期间就备受重视,还参与到了北伐战争打军阀的过程中,也正是在这个期间杜聿明屡受晋封。
 
    到了1937年全面抗日的时候,杜聿明已经成为了国民党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的第一任团长。
 
    而吴瑞林方面自然也是不遑多让,自从成为共青团员之后他就一直都在为党做出努力,1939年8月的时候他就已经担任了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两条平行线,都在壮大自己的实力与能力,让自己成为可以顶起一片天的支柱,而两个顶端的相遇,就像是一条线上相对的对角线,互相远远望着对方的身影。
 
    平行交汇的相遇,只剩厮杀与傲慢
 
    两条平行线越来越贴近,好像是一条线一般。然而他们各自撑着不一样的天地,站在了对方的对立面。
 
    蒋介石蓄意挑起两党的内乱,作为蒋介石嫡系的杜聿明自然也参与到了战局中。
 
    而刚刚结束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我党人士为求自保,不得不再次奔赴战线,而在抗日战争时就发挥了自己能力的吴瑞林自然也是前往了战场。
 
    他们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46年10月,当时的杜聿明刚刚被撤销了昆明防守总司令以及第五集团总司令的职位,回到了重庆也就是蒋介石面前。
 
    而这一次蒋介石将他调回来是为了委以重任,而这个重任就是国党想要接手东北领土的主权。
 
    要知道东北地区有着辽阔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资源,而且战略位置也属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抗日刚刚结束的国民党就开始生出了针对东北地区的抢夺。
 
    而这个时候的吴瑞林正巧就是我党辽南军区司令员以及独立师的师长。这一次杜聿明的出兵,他们两个人自然是要兵戎相见。
 
    杜聿明和吴瑞林两个人其实之前多多少少都听说过对方,但是相隔甚远的两个人一直也没有想到他们双方会有相见的一天。相交线正面面对的时刻就要来袭!
 
    这个时候的杜聿明可以说是准备充分,足足10万多的兵力,第一时间就直接进攻了辽南。而与此同时的独立师,只有不到1万的兵力。
 
    而且我党当时在东北的民主联军的根基不深,我党缺少资源,根本就没有办法与准备充足的国军正面硬碰硬。
 
    兵力的悬殊差距,让吴瑞林知道这一次凶多吉少,为了顾全大局,吴瑞林自然和政委林一山商量了起来有关转移的问题。然而这个时候的林一山秉持着军人的坚守与信念,就是不愿意撤退。
 
    吴瑞林在电话的另一端止不住的大吼,在他看来这一次就是以卵击石,白白葬送了我党的1万兵力在这里。
 
    林一山和吴瑞林僵持在这里各抒己见,谁也不愿意听从谁的,而同时对外的电话线已经让杜聿明所带领的军队炸毁,他们没有办法联系到高层,如今的他们作为独立师的领头人,必须要做出一个决策。
 
    眼看着杜聿明的军队步步逼近析木城,林一山还是死咬着坚守在此的态度,大有一副鱼死网破的气势。
 
    然而不冷静的莽撞终究不是解决办法,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师长的吴瑞林担下了所有的责任与职责,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撤退。
 
    当时日军的撤离,让许多东北的城池成为了无主之地,也正是这样吴瑞林选好了可以撤离的路线,由独立师3团作为先锋打开缺口,从而保证大部队的稳定撤离。
 
    杜聿明看着我党的操作,自信自己兵强马壮,胜券在握,认为我党的小心思根本就不能突出重围,所以属于是毫不在意。这时候的他们集中着兵力猛攻着作为先锋的3团,而正是这个小小的疏忽,让独立师的大部分军队有了逃出包围圈的小小机会。
 
    可是这个时候的杜聿明还在沾沾自喜,因为截断了吴瑞林电报的他,看到了电报上对于独立师的要求,上面写着要求坚守到底。
 
    这样只要吴瑞林没有离开阵地,杜聿明就有机会擒住他。无论是生擒还是死尸,那都是卸掉了我党一个不小的助力的机会。
 
    杜聿明甚至开始发布了生擒吴瑞林的悬赏信息,就是要羞辱自己的这位对手。可是兴奋上头的杜聿明并不知道吴瑞林如今的真实去向。吴瑞林秉持着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思想,早就已经离开了战争中心。
 
    一直到战争结束,杜聿明发出的悬赏都无人认领,可是眼看着已经“全军覆没”的独立师,杜聿明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的判断。
 
    他甚至向上禀报了战斗的基本情况,还特别加重了有关吴瑞林的独立团“全军覆没”吴瑞林被当场击毙的情况,将他告知蒋介石。
 
    为了炫耀他甚至登报说明了吴瑞林的死亡。而这个时候的他自然因为这个大功获得了国党当局的赞赏,甚至国党还为他颁发了勋章。
 
    杜聿明永远也想不到,吴瑞林就这么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了。得意忘形的杜聿明后来乐极生悲生了场大病离开了战争一线,然后等他再回来天就已经变了。
 
    结局未完仍待续,怀疑人生的终局
 
    杜聿明以为的结局,根本不是结局。后来的吴瑞林一直在东北参与着战局,而国民党后来的战争节节败退,甚至让重新登上战场的杜聿明都受到了波及。
 
    杜聿明参与了淮海战役,身为国民党陆军上将的他被我党擒住,成为了俘虏。
 
    国民党大肆宣扬着杜聿明受到了虐待与侵害,然而事实上在战俘管理所的杜聿明生活的很好,甚至还治好了自己之前的旧疾。
 
    杜聿明作为蒋介石的嫡系大将,一直坚守着蒋介石的知遇之恩,然而成为战犯之后的他慢慢看清了局势,也看到了我党对待战俘的优待,开始有了思想上的变化。
 
    不过这时候的他没有收取消息的渠道,所以自然也不知道后来的吴瑞林与独立师的故事,一直以为是自己杀了他们。
 
    后来的独立师不仅没有被剿灭,甚至还参与了抗美援朝,吴瑞林作为加入抗美援朝的四位军长之一,依旧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之上挥洒着自己的热血。
 
    他们的第二次相遇,那就要到1959年之后了,新中国成立10年之后,一些国民党将领通过改造,早就已经深刻意识到了国家民主与自由的意义,放下了过去的芥蒂。
 
    而思想早就产生变化的杜聿明便是其中的一员,也正借着这个机会,国家开展了大赦,杜聿明有机会离开了战犯管理所,做起了文史专员。
 
    而这一年正是建国10年的大阅兵的时候,杜聿明等人也有幸获得了机会现场观看阅兵仪式。
 
    也正是这一次的大型活动,让杜聿明见到了自己不敢相信的“死人”。
 
    吴瑞林一眼就认出了杜聿明,这时候的他们早就化干戈为玉帛,吴瑞林甚至上前和杜聿明打起了招呼,然而杜聿明根本想不起来自己有这么一个老相识,一直也不敢相认。
 
    直到吴瑞林报出了自己的大名,杜聿明才惊醒。那一下子他冷汗直冒,脸色都白了,呆呆的问出了自己的心声:“你不是已经死了吗?”
 
    而听到了杜聿明的这句话,他们身边的几个人都不自觉的笑了起来,身为开国中将的吴瑞林战功赫赫,建国后还屡获战功,怎么会死了呢?
 
    杜聿明不敢相信,甚至阅兵仪式结束之后还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哪里错乱了。他甚至异想天开的以为是有什么奇怪术法的加持才让吴瑞林“死而复生”,然而经过了一番思考之后杜聿明才想明白了原由。
 
    正是因为杜聿明的妄自尊大,才发生了这么一场啼笑皆非的“死而复生”的悬案。之后的杜聿明开始慢慢明白了谦虚与谨慎的道理。
 
    后来的他一直在为中国的建设出力,同时身为国民党旧部的他,也开始明白了我党的用心,开始致力于祖国统一的工作。
 
    现在的他与吴瑞林也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战友,解除了误会一笑泯恩仇了。无论是杜聿明还是吴瑞林,后来都在尽力促成着国家的和平统一,两个对角线终于站到了一起,成为支撑同一片天的伙伴。
 
    反思战争的成败从来不是目的,人类的统一追求是和平与安定,也希望那些妄图迫害中国和平安定的小人们,有一天能像杜聿明一样幡然醒悟,让中国真正老一辈革命者的心愿真正的实现。
 
    也希望他们明白,天下没有什么“死而复生”的故事,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