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迁都、定国都都是一国之大事,每当谈及一国国都,就避免不了谈到国运。
在古代,古人常常将国都与国运联系起来,相信选好国都能国运昌盛。
而在近现代,也有过关于定都的争论,那就是孙中山提出的定都伊犁。
这一主张在部分人看来是无稽之谈,但有一部分支持者认为可行,直至今日仍有人设想定都伊犁会是怎样的光景。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一路从无名小辈成长为革命领袖,他无疑是一个有远见与谋略的人,不会毫无根据地胡说八道。
那么这一主张是否可行呢,孙中山又为什么会想到将伊犁作为国都备选地址。
改朝换代,共商定都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国都众多,每一个都是一国重心,每逢改朝换代,新的朝代开始,就免不了定都的讨论。
历史上有的君王会摒弃前朝旧都,另寻新的地址,也有的会直接沿用前朝国都。
而这些选择的前提条件都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能够入选国都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优点。
孙中山在推翻清政府统治后建立中华民国,自然也要面对国都选址的问题,这种大事不能是他一人独断,于是就有了共商国都的一幕。
关于新国都的选址,各人有各自的选择,讨论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和想法,北京、南京、武昌等多个城市都加入了国都的备选。
武昌能够入选国都备选是毫无异议的。
首先作为打响革命第一枪的地方,武昌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特殊意义。
它是这场革命的发源地,历史书里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假设将武昌作为国都,每当有人提起国都,就会想起那场革命,想起革命先烈的牺牲和流血。
每个人都会铭记今时今日来之不易,这有利于团结民心,鼓舞士气,让国家上下一心。
其次,作为一国中心,国都当然是要起到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武昌本身是一个大城市,相对一些中小城市,它具备工业基础,不需要从零开始。
且武昌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平原,又有水陆交通,气候适宜,是个宜居的城市。
最重要的一点,选择武昌会是多数人赞同的提议,减少因国都选择带来的地区冲突。从各方面来看,武昌都有资格做国都。
相反,如今的国都北京在当时则是被一致否决。
这是因为当时清政府虽被推翻,但其势力没有被清扫彻底,思想解放也还未取得重大进展。
受到旧封建思想的影响,居住的人中仍有人支持清朝复辟。
新旧势力交替,正处于混乱状态的北京成分复杂,不利于局面的掌控。
真将北京作为国都的话,一系列后续事宜太劳心劳力,所以即使北京有着浓厚的历史色彩和相对完善的设施,最终也没能入选。
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背靠长江,人文历史气息浓厚,且有黄河、淮河、长江作为天然防线。
基于南京天然的水运条件,也为了便利物资运输,曾经作为国都的南京开通了水运,并打下了经济基础。
可在这建都的朝代都气运不长,即使明知是客观条件的影响,仍有看中风水的人认为南京不利国运。
加上太平天国也曾将南京作为国都,后期一片乱象,而当时孙中山还未占据南京,所以南京并不是一个首选之地。
至于其他城市,在武昌面前都不具备竞争力。于是经历一轮讨论和比较,最终武昌在一众备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这是众人乐于接受的结果。
就在众人认为将定都武昌时,孙中山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伊犁。
边境地区给人的感觉都逃不了苍凉,尤其是当时的新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发展受到限制,在经济上整体与中原地区比不了,并不如现在那样给人呈现山美水美的印象。
那时的人提起新疆这种边境地区,第一印象就是荒凉落后,物资贫瘠,观光旅游也少有人去,更别提定居在那里。
在众人眼里,国都定在新疆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提议,更是他们从未考虑过的。
因此,当孙中山提议定都伊犁时,众人都有些不解,一开始都不看好这一提议。但孙中山敢提出这个地方,自然有他的道理。
伊犁的好与坏
新疆荒凉,但如同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新疆也有自己的省份城市乌鲁木齐,如今也是一个旅游景点。
可在这之前,新疆的中心城市是“伊犁”,集经济中心、军事中心与政治中心于一体,是新疆地区的中心。
伊犁相比新疆其余地区,被誉为“塞外江南”,由此可见当地的自然条件还是不错的。
而从自然资源方面来看,伊犁埋藏有各种各样的有色金属和矿产资源未开发,这对于急需发展工业的中华民国是一笔宝贵的财产。
新疆的落后代表它有大片待开发的地区和资源,从基础开始建设时无需顾及太多,发展工业还能就地取材。
早在汉代时,伊犁就被记录入《汉书》,只是当时它还不叫“伊犁”,而是叫“伊列”。
那时广阔的西域地区孕育了适应环境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组成自己的部落,在西域瓜分资源,互划界限,发展各自的经济文化。部落间也有敌对与联盟关系,自成一方天地。
可这番蓬勃景象在统治者眼里意味着不好管控与动荡,要想稳住局面,必须要有个管辖他们的机构。
而当时的交通和信息的传达远不及现在便利,国都又与西域边境相距甚远,来回一趟要花费许多时间,所以只能让当地做好治理。
伊犁当时居住的多是西突厥一支的部落,比起其他地区文化没有那样多元,部落间也更好沟通,是个不错的突破点。于是唐朝时伊犁开始被重视起来,逐渐成为西域地区的中心。
到了清朝,伊犁才正式确定叫这个名字。
自唐代后,伊犁成为西域地区管辖的中心地区,官员多是从当地提拔,历朝历代投入的资金帮助伊犁发展起来。
而在清朝统一西域后,更是在伊犁建起了“伊犁九城”,进一步促进伊犁的发展。
清朝大规模开发伊犁河谷,让伊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塞外江南”。
从地理位置上看,伊犁位于我国西部边陲,部分地区与邻国接壤,作为边境城市是邻国觊觎的对象,也是不可放松戒备的边陲要地。
它所处的位置既给它带来危险,又让它成为国内外往来贸易的一个枢纽,清朝就有意将伊犁打造成一个繁华的边陲城市,以此加固边防。
但无论伊犁怎样发达,都改变不了当时新疆整体的落后状况,开发投入的成本是无法预估的巨额。
国都的选址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一般在易守难攻的地方,爆发战争后不会第一时间沦陷。
而伊犁的位置注定它会是被战火波及的前线地区,从这一点来看,选择伊犁做国都不是个明智之举。
这一点孙中山并非没有考虑过,只是他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重心不只是放在本国,更是放眼整个亚洲。
孙中山选择伊犁是结合了亚洲的整体局势,一国领袖都有将国家发展壮大的雄心壮志。
孙中山也不例外,他希望在他的带领下能征服整个亚洲,实现天下大一统。
伊犁正好就位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放眼整个亚洲,伊犁位于中心位置,虽然面临着邻国的威胁,但也恰好是一个对外关口。
此外,伊犁地形复杂,不止有平原,也有高山丘陵,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另外,伊犁能成为国内外往来贸易的枢纽,得益于它拥有霍尔果斯口岸这一贸易通商口岸。
霍尔果斯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在蒙古语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是千古驿站,连接中外的贸易。
定都伊犁,借助贸易,可以更快更及时地掌握周边国家的动态,边境的异动也可以第一时间发觉,从而做好防范,这都是基于历史的教训。
在十九世纪中期时,新疆地区曾被沙俄入侵。尽管被夺走的土地后来被左宗棠收复,但清朝国力渐衰,对边境的管辖力不从心,新疆地区始终是西方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清政府被推翻后,正是内忧外患的时候,国内各股势力相互争斗,复辟之声不断。
新政府脆弱之际,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瓜分中国领土的意图毫不掩饰,随时可能对新疆地区出手,保卫边境领土是不可拖延的事。
这是孙中山考虑的一点,假设定都中原地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力度会被削弱,定都伊犁则能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由于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权力争斗,民族之间爆发过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民族间敌对、歧视的情况,极端分子一直试图从内部分裂,不惜与虎谋皮,与西方列强合作。
要想让全国上下一心,就必须消除这些矛盾和极端分子,定都伊犁能有效调和民族间的矛盾。
且伊犁也有从中原地区过去经商或是被贬的汉人,经过多年发展,融入了当地,让民族和谐统一的工作有了突破点。
至于伊犁的发展问题,当时新疆本地受教育程度远不及中原地区,后期发展新疆也不能缺了人才和劳动力。
孙中山对此的计划是调集人才去新疆,并完成部分人口的迁居,促进新疆的发展。
从亚洲地图上看,伊犁西北方邻近俄罗斯及中东地区,西南邻近印度,东南则是面向中原地区。
将伊犁建设好,开发新疆地区不仅是有利促进中原与新疆的人口、经济流通,协调资源分配,也有利于加固边防对邻国起到威慑作用。
孙中山的远大抱负是征服亚洲,看中伊犁的点就是新疆地域辽阔,可以用于训兵养兵。
一旦与周边国家爆发冲突,无须从中原地区额外调集兵力,直接从新疆地区抽调兵力,及时快速地应对突发情况。
战场上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是不可预料的,能否抢占先机关乎最终的胜败,在孙中山的预想中,新疆地区会被建设成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统一国内后,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对外出征,实现自古以来统治者的一个执念,统一亚洲,并带领国家走向世界。
将国都定在中原地区固然能节省一些功夫,但这在孙中山征服亚洲的计划中变成了问题,所以他才会在众人选出武昌时提出异议。
当然他也不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人,国都的选址还是听从多数人的意见,他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中华民国最终定都在呼声一般南京。
这是因为当时的武昌受到权势争斗的影响,动荡不安,而恰好又收复了南京。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国都定在了北京。
对此有人提出假想,如果新中国或中华民国的国都定在伊犁会怎样,会不会如孙中山设想的一样实现征服亚洲的伟大理想。
没有发生的事无法知道结果,就像那些备选城市一样,伊犁不是没有短板,国都的选择比起美好的设想,更应该顺应国情和眼下的实际情况。
伊犁没有成为中华民国的国都应该是孙中山预料中的事,机缘巧合下选择南京或许是当时最合适的方案。
孙中山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亲眼见证新中国的成长,没能参与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
虽然国都不在伊犁,但新中国依旧顽强地在风雨飘摇中健壮成长。
即使孙中山定都伊犁,统一亚洲又谈何容易,在当时的国情下,这只能是他的一个美好理想。
鲜红的五星红旗在北京升起,恢弘的紫禁城迎来它新的巅峰。
新中国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如孙中山所愿,站上了世界的舞台,中国人走出国门,将飘扬的红旗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