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汉哀帝时代!除了断袖之癖,汉哀帝还做过哪些事情?

当前位置:看文网 > 历史解密 > 中国古代史 > 发布时间:2023-09-20 06:07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提到汉哀帝刘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断袖之癖’这个故事。
 
    的确,汉哀帝本人,在后宫生活方面,确实和一般的皇帝不太一样。一般的皇帝,喜欢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而汉哀帝,则是喜欢一个叫董贤的男人。
汉哀帝
    也正是因为汉哀帝在这方面不太一样,所以后世绝大多数人提到汉哀帝,都会因为这个原因,说汉哀帝是一个昏君。
 
    这其实有‘乱扣帽子’的嫌疑。
 
    毕竟,一个皇帝在后宫的日常生活,和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其实并没有直接意义上的关系。历史上很多所谓的明君,其实也有过类似的例子。而真正决定一个皇帝,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其实只有一个判定标准,那就是这个皇帝在治国的时候,是否英明。
 
    而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汉哀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历史上真实的汉哀帝,很难单纯用明君或者昏君的标准来判断。
 
    准确来说,他是一个很拧巴的皇帝。
 
    刘欣生于公元前26年,这一年,汉朝正是他大伯汉成帝在位时期。
 
    刘欣的爷爷,一共有三个儿子。这其中汉成帝是老大,刘欣的父亲是老二,此外还有一个老三刘兴。因为刘欣出生的时候,他大伯已经做了皇帝,他爹已经到山东菏泽这边就藩了,所以刘欣是在山东这边出生的。
 
    然后,在刘欣三岁那年,他爹死了。因为他爹死的时候,就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在他爹死后,他就继承了他爹的王位,成了一个三岁的定陶王。
 
    此后的几年里,刘欣就被自己的奶奶傅氏抚养长大。傅氏当年出身底层,但却早早入宫,从一个普通女官,奋斗成了汉元帝的宠妃。甚至到了最后,傅氏差一点就能帮刘欣他爹,争取到了皇位。
 
    有这么一个奶奶抚养,刘欣的童年时代,自然不会受人欺负,而且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据说刘欣稍微长大一点之后,非常喜欢文学和法律方面的东西。后来在傅氏的安排下,他对这两方面还都挺有研究,学的还挺深。
 
    就这样,又过了13年之后,十六岁的刘欣,已经逐渐长大,而且颇有才学。但也就是在这一年,刘欣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大考。
 
    这一年,他大伯汉成帝,忽然下了一道圣旨,让他去京城。
 
    而接下来,到了京城之后,刘欣才知道:原来汉成帝这次叫他来京城,并不单纯是为了让他朝拜,而是为了选择继承人。
 
    此时的汉成帝,已经四十多岁了,身体情况也是每况愈下,但却始终没有儿子。所以,当时汉成帝就开始琢磨,从宗室当中找一个人,来继承皇位。
 
    而当时汉成帝选中的两个候选人,一个就是刘欣,另一个则是汉成帝的三弟,也就是刘欣的三叔刘兴。
 
    知道了这个原因之后,刘欣自然是欣喜若狂。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有机会做皇帝。所以在这之后,刘欣开始全力进行准备。与此同时,他身后的很多人,尤其是他奶奶傅氏家族的人,开始在京城这边各种撒钱,努力帮他跑关系。
 
    在这个过程当中,傅家人找到了当时的皇后赵飞燕,以及当时掌权的大臣王根。傅家人给他们送了不少金银珠宝,只求他们替刘欣多说两句好话。而赵飞燕和王根,因为知道汉成帝没儿子,也想提前投靠未来的皇帝,所以就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有了赵飞燕和王根说好话之后,汉成帝对自己这个侄子的印象,更好了几分。当然,这些东西只能算是印象分。真正的考核,还是得靠刘欣自己。
 
    在接下来的考核当中,汉成帝分别请刘欣和老三刘兴吃饭。在吃饭期间,汉成帝考较了刘欣的基础文化水平,让他背诗。结果刘欣背的特别流利,而且还能说清楚其中的深意。
 
    然后,汉成帝就考法律,让刘欣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带几个固定的随从来经常,刘欣回答的也非常妥当。这就证明,刘欣非常熟悉汉朝的律法,而且绝对在这上面下过功夫
 
    如此一来,汉成帝对于刘欣这个侄子,自然就更满意了。
 
    反观那个老三刘兴,表现则非常差劲。刘兴当时已经年近三十了,但表现却还不如一个孩子!汉成帝当时考了刘兴同样的问题,结果刘兴一句文章也背不出来,考他法律他也一窍不通。
 
    更离谱的是,在吃饭期间,别人都吃完了,刘兴还在吃,完全不懂汉朝的礼仪。甚至于在离开的时候,连袜子都掉了。
 
    这种表现,实在是很难让汉成帝满意。
 
    所以最后,汉成帝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跳过了刘兴这个弟弟,直接立刘欣这个侄子做继承人。而接下来的历史证明,汉成帝的这个选择,也是很明智的。因为就在这次吃饭之后不久,老三刘兴就直接去世了,比汉成帝死的还早!
 
    就这样,一年之后,刘欣成功当上了太子。
 
    然后,又过了一年,汉成帝死了。公元前7年,刘欣以太子之位,顺利继承了皇位。
 
    这一年,刘欣十八岁。
 
    十八岁的刘欣,刚登基的时候,其实也是满怀雄心壮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祖先们当年做的那些壮举,都让西汉历史熠熠生辉。而如今,刘欣也成了皇帝,他也想像自己的祖先一样,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但问题是,当刘欣终于走完了流程,正式接班做了皇帝之后,他忽然发现,自己面对的局面,好像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差。
 
    为了更好的理解汉哀帝当时面对的困境,我们先暂停一下汉哀帝的故事,先来说一下当时的历史大背景。
 
    刘欣接班的时候,距离当年那位汉宣帝去世,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汉朝经历了两位皇帝。一个是刘欣他爷爷汉元帝,另一个是他大伯汉成帝。
 
    这俩皇帝,都不是什么明君。
 
    汉元帝在位时期,将汉朝彻底儒家化。虽然汉朝自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就已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之前的汉朝,其实走的还是外儒内法的路子。这条路,可以确保汉朝拥有一个更强大的中央管理机构,以及强大的国家机器。
 
    但是全面儒家化之后,国家机器整体的力量,开始迅速减弱,地方豪强的实力开始迅速提升。这对于汉朝的中央集权来说,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其次,汉元帝废除了汉朝实行上百年的陵邑制度。这套制度,在之前的上百年里,很好的抑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因为按照这套制度,有钱人的身家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必须得搬离原籍,去关中地区生活。
 
    但是到了汉元帝这里,汉元帝把这个制度给废了。
 
    然后,那些地方豪强,不用再搬家,所以就开始在各自所在的地区,迅速膨胀。这个结果,就导致地方豪强的实力进一步提升,汉朝中央对地方控制越来越弱。
 
    另外,汉元帝和汉成帝,都特别喜欢用外戚!这就直接导致,西汉末期出现了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而这期间,绝大多数的外戚,其实并没有什么才能。他们只是靠着和皇帝关系亲近,就直接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反倒是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大臣,没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这对于国家来说,无疑又是一场灾难。
 
    此外,在这个时代,还有两个隐藏历史背景。当年汉宣帝在位时期,汉朝好歹还向西域方向大规模扩张,并且彻底打垮了匈奴。这种扩张,也让西汉的地盘再次扩大了不少,获得了很多新的耕地。而这些新的耕地,无疑缓解了土地兼并的矛盾。
 
    但是到了汉元帝和汉成帝时期,西汉停止了所有对外战争。没有了新的耕地,汉朝内部就开始内卷化。本来汉朝就已经开国近两百年的时间,土地兼并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而对外战争的停止,无疑让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所以,到了汉成帝在位后期的时候,汉朝已经开始爆发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了。
 
    而另一个隐藏背景,则是所谓的人口数量。据后世史学家推算,在整个西汉历史上,就数汉哀帝时期的人口数量最多。当时整个西汉的总人口数,应该在5900万左右!
 
    5900万人口,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算一笔最简单的账。据后世史学家推算,西汉末期的耕地数量,大概是8.3亿亩左右。而西汉末期的粮食亩产量,大概是110斤到150斤之间。
 
    而一个成年人,在不吃其他食物,只吃主粮的情况下,每年大概需要消耗850斤的粮食。也就是说,想要养活一个人,大概需要七八亩地,只种主粮才行。
 
    这样算下来,想要养活5900万人,就需要至少4.7亿亩土地种主粮才行!
 
    如果这样算下来,似乎西汉的耕地也还够用。毕竟8.3亿亩,比4.7亿亩多了好几亿亩,所以理论上来说,西汉这些耕地,完全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如果这8.3亿亩耕地,全部种主粮,西汉的总人口数,完全可以轻松突破一亿大关!
 
    数学上的账,确实是这么算的。
 
    但在现实当中,这个账肯定不能这么算。
 
    试想一下,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么可能每天只吃粗茶淡饭?他要吃肉!他要喝酒!而肉和酒,从根本上来说,都需要土地生产的植物来提供。牲畜需要吃草,美酒需要粮食来酿造。
 
    所以,光是皇帝一个人,每年吃的东西,可能就需要数千亩土地才能提供。
 
    皇帝一个人,就已经如此。那么再加上下面的那些官员、贵族、地主,大家都要吃肉,都想喝酒!这样算下来,耕地数量可不就不够了吗?
 
    而耕地数量不够,掌握土地的人,自然拥有优先选择权。那些掌握土地的地主,他们可以优先耕种自己需要的东西。而这样一来,国家整体产出的主粮数量,就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如此一来,底层百姓就会饿肚子,甚至没有粮食吃。
 
    再之后,当这些饿肚子的人越来越多,看到上层人天天吃肉喝酒,他们肯定会觉得不满,然后就会开始想着造反。
 
    这就是汉哀帝时代面对的终极难题!
 
    说到底,还是当时土地兼并太严重,人口数量太多。如果汉哀帝登基的时候,国家总人口数,不是5900万,而是只有1000万左右。那么接下来汉哀帝只要休养生息,什么都不做,他依然能成为一代明君。他的这个时代,注定会成为又一个‘文景之治’。
 
    可问题是,当时不是1000万人,而是有5900万人等着吃饭。这个问题,汉哀帝注定解决不了。因为在古代的体制下,唯一减少人口数量的手段,就是战争。而在一个国家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对外扩张,又会导致国家内部矛盾继续增大!
 
    所以,此时汉朝面对的局面,绝对不是一两个所谓的明君,就能解决的。真想解决这个问题,除非现代某个农学院集体穿越,然后把当时的粮食亩产量,从一百多斤一下子提升到八九百斤。所有问题,瞬间都会迎刃而解。
 
    但是汉哀帝,肯定没这个本事。
 
    或许他诗背的不错,也精通法律,但他肯定不是一个农学专家。
 
    而接下来,汉哀帝时代的所有事情,也都是围绕着这些历史大背景发生的。
 
    汉哀帝登基之后,首先面对的,自然是高层权力的重新洗牌。作为一个皇帝,他肯定需要掌权。而汉哀帝登基之前,汉成帝曾经重用自己母亲家族王家。到了汉哀帝登基的时候,王家已经轮到的王莽带头掌权。
 
    所以,汉哀帝刚刚登基,就直接下令,免除了王莽的官职,将王莽一撸到底。同时,其他的王家人,也都被汉哀帝免职。取而代之的,是汉哀帝奶奶家傅家的人。
 
    经过这一贬一升,汉哀帝很快就坐稳了皇位。但同时,汉哀帝也很清楚,傅家人虽然值得信任,但却没啥太大的能力。让他们保护自己可以,但是让他们解决问题,恐怕他们就解决不了了。所以外朝那边,还是得任用一些贤明的大臣。
 
    于是接下来,汉哀帝提拔了一堆有名望的大儒。他任命一个叫师丹的人,接替王莽的大司马之职。同时,任命孔子的十四世孙孔光为丞相,任命贤臣何武为大司空。
 
    总之,在汉哀帝的迅速提拔下,很快,一个新的领导班子就彻底成型。在这个班子当中,那些贤明的大臣,负责在外朝做事。而傅家这种外戚,则是负责军队,或者负责内朝的决策,维护汉哀帝的权力。
 
    这样的汉哀帝,不管怎么看,似乎都不像是一个昏君。
 
    而且,汉哀帝提拔上来的那些官员,几乎清一色都是真正有本事的大儒。他们绝对不是那种只会空谈的儒生,或者只知道吵架的后世清流文官。这几位被汉哀帝提拔起来的大儒,都是通过察举制一步步走上来的顶级牛人!
 
    他们既知道官场的那些门道,也知道民间疾苦。同时,他们还出身儒家,从小读儒家典籍,一心想要为民做事。
 
    这样的官员,我们很难说他不是好官。
 
    而接下来,当这几个官员上台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后世很多人觉得,古代人不懂土地兼并的恶果,这其实是错的。其实从汉朝开始,很多高层大臣,就一直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他们也一直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而当时以师丹为首的几个大臣,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既然如今导致国家不稳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兼并,那我们直接出手,限制土地兼并不就得了吗?而且,这几个大臣,清一色都是那种不怕死的大臣!他们只求改革成功,不求个人荣辱。所以当时他们提出的,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改革方案!
 
    这个方案,叫做‘限田令’。
 
    简单来说,他们给汉朝所有人都画了一个标准线。所有贵族,不管是王爷还是不同地主,拥有的土地一律不得超过三百顷,多余的必须卖掉,或者直接被国家没收。同时,诸侯王最多可以拥有两百名奴婢,然后依次往下递减。
 
    这显然是一个遏制土地兼并的终极手段。如果这套制度,真的能顺利推行,很多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只能出售土地,卖给那些没有土地的人。这样一来,土地兼并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而且,以后大家都遵守这个制度,土地兼并有了上限,问题就不存在了。
 
    但结果,这个方案刚刚提出来,就差点把汉朝整体搞崩了。
 
    汉哀帝怎么都没想到,这套方案提出来以后,下面会有那么大的反对声音。这事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一个诸侯王,想要每天吃肉喝酒,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土地。而如果他们想进一步拥有更奢华的车马,豪华的宫殿,那就必须要有更多的土地。
 
    而三百顷土地,显然只够他们吃粗茶淡饭,养活下面的那些仆役,根本不够支持他们奢侈的生活。
 
    如此一来,当这套方案提出之后,整个西汉地主阶层,全都表示反对。包括很多傅家人,也都明确表示反对。他们之前费了那么大力气,支持汉哀帝上位,可不单纯就是为了吃饱饭而已。
 
    总之,最后这套方案,还没正式执行,就彻底告吹了。
 
    除此之外,汉哀帝登基之初,还做了其他很多事情。比如说治理黄河,废除任子令,减少乐府编制,接受西域诸侯和匈奴的朝拜……
 
    这些事情,不管怎么看,似乎都应该是明君作为。治理黄河,可以减少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废除任子令,可以确保国家上升通道的公平性;减少乐府编制,可以降低政府开支等等。
 
    但这些手段,其实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人口还在逐渐增加,土地兼并还是在继续,底层百姓越来越吃不饱饭。
 
    所以最后,汉哀帝悲哀的发现,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
 
    然后他就只能选择躺平认命了。
 
    与此同时,当年支持他登基的傅家,也开始给他拖后腿。傅家人觉得,刘欣是自己家支持上位的,那如今刘欣就应该给他们回报。除了权力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的回报。这其中,尤以他奶奶傅太后为最!
 
    傅太后掌权之后,不但大肆给傅家人争取官职,而且还大肆报复当年欺负她的王家,以及另一位宠妃冯媛。至于说给汉哀帝分忧,解决国家矛盾,傅家人好像基本没怎么想过。而且后来,傅太后还为了给自己争一个太皇太后的称号,搞得高层天天吵架,内斗不止!
 
    唯一有点用的傅家人,是傅太后的堂侄傅喜。但结果,这个傅喜刚刚表示反对,就被傅太后赶回了家。
 
    国事处理不顺,问题解决不了,再加上傅家天天在背后拖后腿,搞得汉哀帝不胜其烦。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些压力,导致汉哀帝逐渐开始讨厌后宫,逐渐喜欢了男人。后来,汉哀帝开始沉迷酒色,并且宠爱自己身边的近臣董贤。汉哀帝甚至曾经扬言,自己想把皇位直接让给董贤!
 
    这些事情,都成了后世鄙视汉哀帝的‘罪证’。毕竟,一个愿意主动让位,而且是让位给自己男宠的皇帝,怎么看似乎都不是什么好皇帝。
 
    但同时,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汉哀帝的那些哭闹,我们或许就能更理解汉哀帝。或许在他看来,让位给其他人,真的是一种解脱。
 
    如果能重来,或许汉哀帝根本不会选择做这个皇帝。因为他这个时代的皇帝,根本就不是来享福的,注定只能背锅。
 
    就这样,在做了六年皇帝之后,汉哀帝忽然暴毙而亡。而且,汉哀帝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这就给汉朝埋下了一个亡国的祸根。
 
    除此之外,因为汉哀帝的改革失败,西汉内部的矛盾,开始越来越严重。在他在位期间,北地、西河甚至京城周边,都开始爆发农民起义。同时,因为当时矛盾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或许老刘家的天命已经到头了,接下来该换其他人做皇帝了。
 
    当然,这些麻烦,对于汉哀帝来说,都不太重要。因为这些麻烦爆发,都是他死后的事情了。
 
    如果汉哀帝能活到五六十岁,那么西汉估计板上钉钉,会亡在他的手里。而且,因为他手段比较强,后来估计也不会有什么王莽篡位,而是会正常爆发农民起义,然后改朝换代。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汉哀帝。
 
    一个在私生活上,确实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但是在上位之初,也曾想过改变世界,只可惜最后失败了的可怜皇帝。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