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内分布最广的毒蛇

当前位置:看文网 > 知识大全 > 发布时间:2023-08-28 10:01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1.白头蝰蛇是蝰蛇亚科白头蝰蛇属的一种动物。白头毒蛇体长约76厘米,后脑勺呈白色,呈椭圆形,覆盖着对称的大鳞片。鼻子宽而短,背部有光滑的鳞片。它有紫褐色或蓝黑色、红色或橙红色的水平线,排列成纵横交错的图案或在背部中央连接成一条水平线。头部和背部呈浅棕色,有浅粉红色的斑纹;躯干和尾背呈紫褐色,有十余对窄朱红色横斑,边缘黑色,腹部呈莲褐色。它的身体形状类似蛇科的蛇,牙齿很短。
白头蝰蛇
    白头蝰蛇生活在它的躯干和尾巴的背面,颜色是紫褐色的,有一对狭窄的朱红色条纹,黑色边缘交替排列。只有几条条纹在背部中央合二为一。腹部是棕色的,前端有棕色斑点。头部和背部呈浅棕灰色,鼻子和头部侧面呈浅粉红色。额鳞中央有一宽窄的浅粉色纵斑。在它后面的两个刻度上各有浅粉色的点。斜面向上鳞的中间缝,彼此合并,并在上鳞的后边缘结束。头部和腹部为浅棕黑色,有白色或灰白色条纹。头部较大,呈椭圆形,与颈部明显不同。鼻部短而宽,鼻鳞的宽度超过其高度。从后面可以看到它的上边缘。鼻鳞的宽度大于它的长度。正面鳞片呈近六角形,前宽后窄,比其到嘴部的距离长,比顶部鳞片之间的距离略短;顶部鳞片的长度大约等于从它到鼻子的距离;
 
    白头蝰的栖息地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夜晚或晨昏活动,栖息于丘陵或山区草地、麦田烂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有时在人们住宅附近,甚至进入房舍、牛圈、灶屋、帐顶等。
 
    2.尖吻蝮蛇,又称五步蛇,是蛇形亚目毒蛇科爬行动物,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有结实的身体和大的三角形头部的;鼻子长而尖,背部是深棕色或棕褐色。背部中间有大块方形斑块,尾部短而细。端鳞扁平,侧面呈尖状;雄性尾巴较长,尾部较粗,向背部逐渐变细;雌性的尾巴较短,然后突然变细。由于鼻尖呈三角形,形似犁头,身体形似蝮蛇,故得名
尖吻蝮蛇
    尖吻蝮是陆栖型蛇类,栖息于海拔200米山丘到1400米的高山岩缝中或杂草丛中,深山水沟边最多;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寨,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
 
    尖吻蝮是中国特有剧毒蛇,分布于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台湾、安徽、浙江等地。在中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中国之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3.短尾蝮蛇是一种小到中等大小的管状毒蛇,属于毒蛇科亚洲蝮蛇属,头部有颊窝。身体短而粗,头部略呈三角形,与颈部明显区分开来。头部侧面有一条黑色或黑棕色的眉线,上下边缘有白色的边缘。整个身体的背部为黄褐色、灰褐色、黑褐色或肉红色。在身体两侧有一排大的圆形斑点,它们在脊柱处交错或并列,有少数融合。
短尾蝮蛇
    它栖息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低山上。常见于灌木林、碎石丘、稻田、沟渠、耕地、路边等地。它们可以在任何可以藏身并以猎物为食的地方被发现。短尾蝮蛇生活的洞穴大多是利用自然掩埋的土丘、树洞或其他动物洞穴,如啮齿动物洞穴。洞穴开口通常朝南或东南,直径为1.5-4.5厘米,隧道长度从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
 
    分布十分广泛。在中国分布于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中国以外分布于韩国、朝鲜。
 
    4.舟山眼镜蛇是眼镜蛇科和属的一种中型到大型的前沟齿毒蛇。头部呈椭圆形,难以与颈部区分。当受到惊吓时,人们通常会以攻击的姿势站起来,颈部扁平并扩大。颈后有宽大的白色花纹,形状比较多变。身体背部呈黄褐色、深褐色或黑色,有几条白色水平线,少数个体无水平线或不明显。
舟山眼镜蛇
    舟山眼镜蛇毒液以细胞毒性为主,含有突触后神经毒素。被它咬伤后,伤口出血少,引起局部疼痛、肿胀、溃疡和坏死。只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神经毒性症状。这与动物实验的表现严重不符。在动物实验中,舟山眼镜蛇表现出强烈的神经毒性,但在人体中,神经毒性似乎已明显降低。由此推断,其神经毒素与人体的相互作用较差,但如果患者被咬入静脉,体质敏感,或蛇的排毒量较大,仍可出现严重的神经毒性症状,不容忽视。
 
    在中国分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中国以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
 
    5.福建华珊瑚蛇是眼镜蛇科花蛇属的一种爬行动物,俗称漆蛇。分布于越南、老挝,以及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它们一般生活在山区森林里。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00 ~ 1128米。本种模式原产地福建重安。
福建华珊瑚蛇
    本属蛇类含神经毒,导致反射失调、痉挛、惊厥、麻痹,最后死亡。虽然这些症状可能是几种蛇毒组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很明显是以损坏神经机能,主要是神经肌肉传递为主的神经毒作用。
 
    国内分布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重庆、贵州、四川、云南。
 
    6.青环海蛇是眼镜蛇科蛇形目的一种爬行动物。体长,头部大小适中,橄榄色或黄色,深灰色背部,青色黑色环状图案延伸到腹部和黄色腹部。一般为2个前颞尺度;常有一排小音阶嵌在第二或第三下唇音阶的边缘;腹部鳞片很小,但整个身体清晰,大小大致相同;体鳞片呈平铺状排列,躯干最厚处体鳞片略圆。
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的主要毒素为神经毒素和肌肉毒素,两者约占蛇毒总体的60%。青环海蛇的一次毒液排放量为43mg/kg体重。固体含量为13%,冻干蛇毒为5.6mg。小鼠腹腔注射给毒24h致死LD50为0.17mg/kg。
 
    青环海蛇多分布于中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广西沿海。
 
    7.长吻海蛇又称黄腹海蛇、黑背海蛇、裂颊海蛇,是蛇亚目海蛇科下的一种,曾经隶属于长吻海蛇属下的唯一一种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a),分子证据表明它属于海蛇属,主要分布于除大西洋外的世界各地的热带海域。
长吻海蛇
    虽然长吻海蛇拥有不容轻视的毒素,但相比于其他著名毒蛇(如内陆太攀蛇),长吻海蛇的毒素则尚算温和。然而,长吻海蛇的毒素烈度仍足以致命。长吻海蛇的毒性约为埃及眼镜蛇的十倍,但其输毒量却远低于埃及眼镜蛇。在澳洲,海蛇甚少主动向人类发动咬击。
 
    8.原矛头蝮是蝰蛇科蝮蛇属的一种中等大小的毒蛇,脸颊上有凹陷。头部呈三角形,与颈部有明显区别。头部覆盖着小鳞片。身体相对纤细。头部和背部呈棕褐色,有稍倒“V”形的深褐色斑点。唇缘颜色略浅,从眼后到颈侧有一条深棕色的纵向条纹。头部和腹部呈白色。身体的背部是棕褐色或红棕色,有一个厚的,深紫色的点状斑点,前面和后面有一个淡黄色的边缘。斑点周围的颜色较暗。身体两侧各有一排深紫色的斑块。
原矛头蝮
    原矛头蛇毒液主要由血液循环毒素组成,主要是出血毒素和抗凝血毒素。对组织细胞也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解毒量大。被咬伤后的临床表现通常是伤口疼痛、肿胀、瘀血、起水泡。10% ~ 30%的患者发生局部坏死,坏死面积通常较小。多数患者有头晕、头晕、坐立不安、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消耗性凝血病。出血性毒素引起的损害发生迅速,往往不能及时用抗病毒血清治疗。这种类型的病变可导致蛇伤患者肢体坏死,有时需要截肢。
 
    原矛头蝮分布十分广泛。在中国分布于四川、台湾、陕西、贵州、重庆、湖北、云南、广西、湖南、江西、浙江、河南、广东、福建、甘肃、安徽、海南。中国以外分布于老挝、孟加拉国、越南、缅甸、印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邦那迦山。
 
    9.福建东亚竹叶青蛇,俗称福建竹叶青蛇。分布于东亚和南亚。viridopipera属是蝮蛇亚科中的一个属,是从竹属中分离出来的。该属在中国的现有种还包括白唇竹、墨陀竹、云南竹和岗石竹。三叶蝉(Trimeresurus)物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第一,从地理分布上看,既有分布广泛的种,也有局限于较小范围的种;既有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种类,也有只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的种类。其次,在生活环境方面,有三种类型:乔木,半乔木和陆生。第三,在繁殖方面,有产蛋和产胚两种方式。此外,体色丰富多样,个体大小差异显著。
福建东亚竹叶青蛇
    10.银环蛇为眼镜蛇科环蛇属中等偏大的前沟牙类毒蛇。头椭圆且略扁。脊鳞扩大呈六边形。背面黑色,自颈后至尾末有数十道白色横纹,通身白环宽度皆明显小于相邻黑环宽度。腹面污白色。幼体枕部有1对较大的白色色斑,随年龄增长逐渐褪去。
银环蛇
    银环蛇是中国毒性最强的蛇类,致死率非常高,是中国致人死亡数量最多的毒蛇。毒液以突触前神经毒素和突触后神经毒素为主,毒牙较小,被咬伤后几乎看不见伤口,且伤口不红不肿,容易被忽视而贻误治疗时机。伤者一般在1~4小时后出现头晕眼花、眼睑下垂、四肢乏力、谈吐含糊等症状,进而出现全身肌肉瘫痪、呼吸困难、呼吸麻痹等症状。急救时,应及时为患者佩戴呼吸机,并尽快注射抗银环蛇毒血清。
 
    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台湾、江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云南、贵州、重庆。中国以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老挝。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