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万医生支撑14亿人就医!我国医生为何数量少?断层了怎么办?

当前位置:看文网 > 时事资讯 > 新闻知识 > 发布时间:2023-08-18 06:34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428万人,这是我国现有医生的数量。
 
    如果没有概念,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刚刚超过二线城市常住人口数量的数字,不足我国人口的1%,而且还要分布于全国各地,支撑着14亿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三年疫情对医疗系统造成的重大冲击已经在逐渐恢复,但专家们开始注意到我国医疗体制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医生数量的紧缺:
428万医生支撑14亿人就医!我国医生为何数量少?断层了怎么办?
    据国家卫健委于2022年发布的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截止2021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1398.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8.7万人,注册护士501.8万人,而医生数量仅为428.7万人。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经的人生轨迹,健康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可以说,就医早就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之一,如果医生数量不足,会引发诸多问题:
 
    首先就是长时间等待就医造成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延误;供需失衡导致每一个医生接待的患者太多,给医生也会带来过度的工作压力,导致疲劳和工作效率下降,很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结果。
 
    在医生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医疗资源短缺将导致医疗费用上涨,患者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才能获得就医机会。
 
    医生数量的不足还可能导致医疗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不平衡,较为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医生更加有限,会加剧医疗服务的不平等问题。
 
    在非贫困地区,也将导致基层医疗服务无法得到充分的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缺乏,患者可能不得不前往大医院就诊,增加了医院的医疗负担和个人需要承担的费用。
 
    从更长远的目光来看,医生在工作量繁忙和压力大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充分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限制了医疗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因此,确保足够数量的医生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至关重要,在很多人眼中,医生是高收入的稳定职业,但为什么现在医生这么少?大家都不愿意当医生了吗?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学医有这么可怕?
 
    医生数量少,源于医疗机构卫生人员供应不足,每一年都应该有源源不断的医生被送进各大医院,但如今的现状是很多人压根就不愿意学医。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给出的数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毕业生每年仅为87万人,不足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十分之一。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在网上广为流传,为什么学医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的避雷专业?
 
    这句调侃外行人看得津津乐道,似乎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套用,但对于医学生来说可从来都不是玩笑话,每个医生的医专岁月都是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你要比别人花上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多日以继夜的辛酸努力,要面临的压力也比其他专业艰巨得多。
 
    “哈哈,同学,你想学医吗?”
 
    学医究竟有多痛苦呢?首先是医学专业周期就比别的专业长,现在学医多指临床医学,至少要读本科5年,日后从事医生职业,需要继续进修研究生3年,本硕连读最少也要7年,加上读博进修,培养一个医生可能光是读书就要11年。
 
    如今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硕士”已经成为门槛学历了,如果毕业后不继续进修,本科生几乎没有多少优势,将来就业的选择面会很小。
 
    医学专业不仅是周期长,学业压力也更大,学习任务繁重,算下来每个人要背五六十本书,而且是真正地背熟背透,没有重点——全是重点,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知识,毕竟“病人不会按照重点生病”。加之考试也比其他专业更频繁,挂科率高,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让医学生们苦不堪言。
 
    医学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临床工作难找,门槛高,高学历和好成绩几乎代表了作为医生的业务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其他突出能力。
 
    影响学生们求医之心的还有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担忧。医生的职业压力全社会都有目共睹,在工作中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量和超长的上班时间,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二三级医院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可谓是比996还累。
 
    毕竟病人不会按重点生病,也更不会按你的上班时间生病,所以工作生涯中充满了无数的值班加班和上夜班、接诊大量患者、处理紧急情况,没有什么固定假期,只有轮休。
 
    而且,医生在职业发展中常常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上班工作了并不是一劳永逸,还要不断参加培训和考试,晋升压力大。
 
    医患关系也是让众多学子和家长担心的问题,近年来医闹事件频发,导致许多医生和医护人员受到身体伤害和生命威胁,有的医生因为医闹一辈子也再无法拿起手术刀。
 
    医生并不只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肩上需要承担起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沉重责任。
 
    医疗实践中的许多情况都是复杂的,医生需要在各种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和治疗计划,这种医治难度和不确定性也会增加工作压力。
 
    人们常说“医院见惯了生死离别”,医生常常与人类的疾病和悲伤情绪接触,处理患者的痛苦和临终护理等。与患者生死相关的决策和面临病患过世等情况都会对医生的情感产生影响。
 
    据《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最新数据显示:正高级职称医生人均年收入刚超过10万,62%的医生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33.2%的医生患有一种以上疾病,45%的医生不愿意子女从事医疗领域的工作。
 
    成本高、工作强度高、风险大、压力大、待遇低,医生的现状就是如此辛苦,学医难,做医生也更不容易。
 
    未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有哪些改善空间?
 
    想要改善医生待遇,从根源处解决现在医生数量缺乏的现状,需要从整体的医疗系统入手,目前我国的医疗系统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够健全,医疗保障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高,但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较低。有一些人仍然无法获得医疗保险的保障,特别是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农民工。
 
    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方面,不同地区和不同居民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个人的医保缴费和报销比例往往需要根据家庭收入和就医费用进行调整,但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医疗保险仍然是一项较大的经济负担。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情况明显: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相对落后的三四线城市、乡镇、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也没有较好的医保体制,这导致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而且不同地区薪酬和福利差异较大,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环境差,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医生。大批医疗人员和应届毕业生都倾向于在城市从事医疗工作,极大地造成了医疗人员地理分配不均,弱势群体得不到妥善的医疗服务。
 
    医疗需求急速上升与医疗服务效率不高的矛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活习惯不良等问题,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大病小病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就医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我国医疗系统中尚且存在着很多浪费和低效的现象,如过度医疗、医疗资源浪费、医院就诊程序复杂、患者排队时间长等,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患者的就医体验不佳。
 
    且全国门诊和住院费用都在不断上涨,药品价格普遍较高,甚至超出了现有工薪阶级每月工资可以承受的范围。
 
    医患关系紧张仍然是中国医疗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患者对医生的期望高,但医患沟通不畅、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了医患矛盾时有发生。
 
    改善医疗体制,可从国外借鉴哪些经验?
 
    解决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可以从国外借鉴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全民医疗保健制度:一些国家实施了全民医疗保健制度,例如加拿大的公立医疗保健系统和英国的国民保健服务(NHS)。这些制度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通过公共财政进行资金支持,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许多国家注重发展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如澳大利亚的家庭医生制度和社区卫生中心。
 
    我国的医疗体制中缺乏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家庭医生可以提供持续性的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建设,可以提升患者就医便利性,分担大医院压力。
 
    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严格的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例如美国的联邦医疗保险评级系统和荷兰的医疗保险基金。这些制度监测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并与医疗机构的经济激励相结合,鼓励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在医疗教育体系方面,应采取更多鼓励医生培训和发展的措施,提供优质的医学教育和专业发展机会,如瑞典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德国的医生培训系统,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专业人才。
 
    此外,还要并加强地区间的医学交流沟通,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投入,使医学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提高医生薪酬和福利待遇,改善医疗条件和设施,鼓励医生下沉,以及加强医学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等。
 
    优化医疗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在借鉴国外经验时还需要适应我国国情,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改革探索和创新,最终的落实也更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