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基建狂魔美国为何摆烂了?是能力大不如前,还是另有深谋远虑

当前位置:看文网 > 时事资讯 > 新闻知识 > 发布时间:2023-08-15 09:14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前任的“基建狂魔”
 
    我们或许都曾听说过美国如今的基建有多么落后、老化,但你知道曾经的美国也是一个“基建狂魔”吗?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罗斯福打着“解决美国正面临的危机”的口号成功竞选上了美国总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新政风潮,而其中最广为人知并至今都被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为了缓解大萧条困境的“新基建”了。
前任基建狂魔美国为何摆烂了
    在这一次时期,美国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公众项目,比如说高速公路、环境养护、水利设施、公共卫生维护、人造森林、防洪控灾,甚至还包括流浪狗收留站、图书馆、博物馆、国家公园都统统修建了起来,数量上更是不少,林林总总加起来是启动了3万多个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据后来的不完全统计,这3万多个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总支出共近180亿美元,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金门大桥、帝国大厦、胡佛水坝以及约740万英亩的公园绿地、66.4万英里的公路、12.2万栋房屋、7.7万座大桥、1.2万个运动场和成百上千的机场、校舍、医院……
 
    胡佛水坝
 
    各种灾难电影中三天两头被炸的金门大桥
 
    在罗斯福新政后20年左右,美国再一次迎来了“大基建”时代——军人出身的新总统艾森豪威尔要修高速。艾森豪威尔修的高速大部分都是为了二战而修的军用公路,当然也可以军民两用。而在这一时间段内,美国可以说是把自己前后两辈子要用的公路都给修完了。
 
    从1956年开始,艾森豪威尔的高速公路计划花了整整1290亿美元,连炸药都炸了150万吨、土石挖出了320亿立方米,修出来的高速公路有多长呢?足足8万多公里,要知道地球周长也才4万多公里左右。这样浩大的工程不仅降低了当时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更是改变了美国的运输布局,且至今未变。
 
    开始“摆烂”的美国基建
 
    然而自此之后,美国的基建就开始了“摆烂”。当然,最初也不是摆烂,而是因为美国的确已经“修无可修”了:铁路、公路、运河和桥梁、机场都有了,美国:“我要开始享受啦”,于是就此进入养老状态。
 
    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洋彼岸的中国开始了马不停蹄地基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最基础的铁路、公路,修;防洪和发电的大坝,修;能带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农村水利设施,修;机场、修,水电站、修,移动基站、修修修……
 
    至今为止,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实现535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15.5万公里;机场总数达250个,总设计容量可达14亿人次。我国还实现了14亿人口全民通电,通信基站基本实现城区、县城、乡镇连续覆盖,80万座公路桥、20万座铁路桥,串联起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从城市建筑、交通设施到油气运输、水利工程、通讯覆盖,中国俨然成为了另一个令人惊叹的“基建狂魔”。可这是为什么呢?基建关乎民生与经济,为什么在中国大搞特搞之际,凡事必争第一的美国却偃旗息鼓,养老养得越来越懒得动弹了呢?
 
    美国为什么不基建了?
 
    【1】美国也会力不从心
 
    说实话,美国的铁路、公路、机场及港口建设虽然开始得早,但确实在建设之初就在设计与实际建设过程中达到了许多国家至今未能企及的高度——它们的规划和运行效率都足够高效和快捷。至今为止,美国的铁路网、航空网、通信网和物流网之密集依然是世界级别数一数二的强大。
 
    但无论设计之初有多么的细致和周到,时间导致的老化和年久失修,以及多年之后人们的出行习惯与需求都是无法提前预知的,曾经再精细的交通网络也会出现无法再适配的情况。
 
    根据统计,美国如今有25%的桥梁使用年限达到了50年,其中14%出现了功能过时的情况,有10%更是出现了结构缺陷的问题;33%的公路已经急需整修;17%的水坝都处于“潜在高危险性”状态中……除此之外,大面积停电、水坝决溃、缺水断电、道路损毁的情况更是常常发生。
 
    202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发布了“2021年美国基础设施综合评估报告”,该报告根据基础设施状况从高到低分为A、B、C、D、E、F六个级别,而美国在近20年里首次实现了对D级的突破——总的评价超过了D,但其中部分的项目仍然是D级,甚至是D级以下。总结起来就是,大多低于标准,表现出“严重恶化”,具有“很大的故障风险”。
 
    面对着如此亟需改善的基础设施状况,美国在恢复但显然没跟上需要。是他们能力跟不上了吗?还是美国就打算将就着用,持续摆烂?
 
    当然,客观上没钱是一个主要原因。美国的基建很大一方面是依靠地方财政,联邦政府的投资占比比较少。靠地方财政的话这个就是抓盲盒看运气了,财政状况好的地州可以修修补补,改善基建,可要是财政不好的地方那怕是就只有将就着用了。但根据广为流传的“车一跳,纽约到”说法, 估计美国没有哪个地州的财政状况是好到可以随时修补基建的。
 
    ▲纽约街头的道路维护工人
 
    而且基建需要的时间长、资金投入大,任何基建占用到的土地都需要向私人花大价钱购买,再加上美国党派间纷争不休的“斗法”,基础建设的改善与修补都变得举步维艰。
 
    【2】基建的背后
 
    此外,主观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已经过了需要基建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到真正需要二次基建的时机。这里的需要有两个意思,一是目前的基础设施虽然老旧破败但也还能用;二则是美国如今的状况大兴基建简直就属于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按道理基础建设不是能够带动经济,促进发展吗?为什么还会说美国如今要是花大力气整修基建就是因小失大、舍本求末呢?这一点还要从基础建设的经济影响说起。
 
    由于各国历史上“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总是同时出现,比如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日本六十年代大兴土木时期……,所以人们总是下意识地觉得,经济繁荣时期才会出现大规模基建,且会带动经济更加发展。
 
    但事实上,罗斯福新政是因为出现了“大萧条”,他大搞基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拉动内需经济。或者更直白点说,大规模的基建是维持和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绝不代表此时的经济属于繁荣发展状态,因为总的来说“基础建设”属于消费活动,而非生产活动。
 
    从经济增长来看,基建能够带来上升性的经济效益是很明显的。因为基建的钱它就不是实打实的现金,而是发债的债券。基建完成后可以引进企业入驻、带动当地就业,同时企业盈利交税,政府继续借债基建。这样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经济循环了,地方发展了,债务也有人买单,预期收入简直可观至极。只要能够拉动投资,就能形成固定资本,推动地方经济增长。
 
    就以一个最简单的基建项目——地铁为例。众所周知,地铁肯定是每一个城市都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但修建地铁的费用绝对不是后期运营短期内可以覆盖的。但是地铁的相关建设、运营单位及其相关联的房地产公司却可以较为方便地拿下地铁沿线的土地进行开发。
 
    无论是开发成住宅楼、商用楼还是公园商场,这些建筑形成的资产以及这些单位作为地铁代建方获得的财政补贴、税收补贴等等都可以被计入企业的资产形成里,最终成为GDP核算的一部分。相当于是基建建了,投资投了,钱也找补回来了,GDP还变高了。
 
    然而没有负面的影响吗?不可能,天底下就没有不存在正反两面的事物。根据经济学理论,投资基建对GDP的贡献是呈边际效应递减的。相当于是说,基建越多,城镇化水平越高,
 
    修路修桥等建设能带来的增长就会越来越少。而一旦投资无法拉回相应成本,地方债务只会越来越多。
 
    今年4月初,贵州比较委婉地发出了信号“化债工作推进异常艰难,靠自身能力已无化债方法”,简而易言之,还不上债了,我要破产了。与此同时,含凯里开元城投、黔东南州凯宏城投在内的贵州多地城投公司也纷纷接受破产清算。两厢一结合,城投公司连带着整个省份一起“破产”,那破产原因不就跟城建脱不了关系了吗?
 
    的确,贵州的破产原因很简单:超前建设导致的负债累累。
 
    提到贵州的基建,大家能想到的自然有北盘江大桥、平塘特大桥、坝陵河大桥等等知名桥梁,以及贵州作为山区居然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市市通高铁”,这是利民的好事。但是独山水司楼等不必要的过多民生基建,以及超越财力承担范围的无效和低效投资,带给贵州的只有无法偿还的巨额债务。
 
    贵州大搞基建,但投资回报效率显然不成正比。2013年,贵州提出了“5个100”工程:建立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旅游景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为了拉动华为、宁德时代、腾讯等大厂的入驻,贵州划出了专门的高新区。
 
    但显然,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这一点是硬伤,很大因素也限制了贵州工的业发展,再加上营商环境的不被认同、人才资源的稀缺等等原因,能够稳定下来的投资是少之又少。
 
    而这一点与我们所说的“预期经济学”的失败案例不谋而合,即如果修建了基建却没能吸引来企业,那么经济的预期就被打断了,债务问题就变得严重了。如果地方政府的资产再不能抵押有关的债务,那地方基本就是一个“完”字了结。基建拉动GDP这种模式有适用的阶段,但赌的就是未来趋势,而未来趋势的有利与否与当地地理位置、科研要素等等非人力因素有关。
 
    话题回到美国,美国如今的基建布局早八辈子就完成了,现在再二次基建图啥呢?投资成本越来越高,再加上美国自身的债务风险也不低,与其进行已经建好的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大规模修补,还不如搭建新的、匹配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基建”计划。
 
    君不见,拜登刚上台之时就发布了2.2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复苏计划吗?这一次要建的可就是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了。但显然,之前提到的阻碍美国再兴基建的问题仍然存在,就不知道拜登政府与反对派谁能熬得过谁了。
 
    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感,但不正确的使用时同样也会挤占资金、造成低效或无效废线的浪费,甚至阻碍经济,这样的情况在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不少见。美国出现过,日本出现过,中国也不一定能避免。但,究竟谁主沉浮呢?还看今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