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梦想着有一份高薪工作,最好是朝九晚五,每周双休,不仅没哟难缠的顾客,更没有奇葩的同事与吝啬的领导。
但现实中,往往每个人都忙着996,应付顾客的刁难,上司的斥责,以及养家的重担。
而一则招聘启事,却让大多数人为之心动,靠着十足的诚意,丰厚的金额,吸引着人们流连的目光。
这份工作不仅工资日结,而且白班工资为800元,夜班则加倍为1600元。算下来,只要在殡仪馆工作一个月,至少也能赚到2万5的工资。
但真正愿意去任职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盖因这份工作,是殡仪馆的搬尸工。对死亡有诸多忌讳的国人,对这份工作依旧只能望而却步。
丰厚薪酬的招聘
深圳某殡仪馆发布了招聘启事,急需年轻力壮的搬尸工,为殡仪馆承担搬运尸体的工作。
如此极具诱惑力的招聘条件,尽管有不少人为之心动,但真正决心前去应聘的人,依旧少之又少。
毕竟一旦选择和尸体打交道,那么将要面对的困难,远非自己所能想象。
中国一贯讲究死者为大,对祖先的崇敬,自古有之。对神明的信仰,人人看法不一,但对祖先的信仰,铭刻在每个人心中。
要想在殡仪馆工作,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对尸体的恐惧。尽管它们静静的躺在那里,但人在恐惧的时候,总会在脑子里肆意想象,俗称“自己吓自己。”
纸上谈兵,确实人人都会,等到自己要亲身实践的时候,那就遭遇了大麻烦。
殡仪馆的工作,可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其属于民政局治下,同样是个铁饭碗工作,是人人追捧的事业单位。可惜因为其特殊情况,导致殡仪馆招聘年年都有缺口,很少人愿意来到殡仪馆工作。
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们,最常面对的困难之一就是找对象。整天和死人打交道的自己,很难找到有人愿意和自己谈恋爱。
一位接受媒体采访的搬尸工曾告诉记者,他每次接受相亲时,都不得不把自己的工作,描述成民政局工作人员。
毕竟一讲到自己在殡仪馆工作,是个搬尸工,那么绝大多数相亲对象都不愿意和自己继续了解下去。
家里老人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也很发愁,但自己却不愿意用这样包装过的谎言来欺骗相亲对象,毕竟日后总会戳穿的。但这位搬尸工小伙,最终还是成功找到了对象,是一位温柔大方的姑娘。
这位姑娘起初也不愿意接受小伙的职业,万幸姑娘的父母们都很开明,认为这个职业十分神圣,是在为家人积德,希望姑娘不要歧视小伙。做足了思想工作后,姑娘才愿意接受小伙,两人也成就一段佳话。
可惜,这样的事例在殡仪馆工作人员中,属实罕见。
大部分人始终保持单身,对找对象一事也十分抵触。和尸体打交道久了,自己也就没有了社交的欲望,更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待着,享受习惯的宁静。
也有部分工作人员,只能内部消耗,大家都是一样的工作,谁也别嫌弃谁。
但这份异样感,这份歧视感,本不该存在。
谁家没有去世的老人,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去世,若没有殡仪馆来负责人的身后大事,这才是对死者的大不敬。
惨淡的现实原因,导致殡仪馆职员流失情况严重,少到可怜的社交,从不与外行人有交集。
就连忌讳讲究的亲朋们,也会格外避讳自己。
这也导致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们,大多都是孤独的,只有狭窄的社交圈,就算是休闲时间,也没有朋友相约。
很多受不了孤独的人,最终都放弃了这份职业,选择了离职,也有人耐住了寂寞,享受这份孤独,扎根在殡仪馆。
可惜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就算是法医,往往也会遭到人们的异样目光,更何况是殡仪馆工作人员。
人们对搬尸工的普遍印象,大多都是远离社交,不拍照不聚众,是个生活简单的宅男。但在殡仪馆中,除了搬尸工外,还有别的工作人员,也并非都是男性,也有不少女性。
殡仪馆的工作
除了搬尸工外,为死者整理仪容的化妆师,负责火化的火化师,负责统筹举办葬礼仪式的司仪,负责登记死亡信息的殡导师,以及和活人洽谈灵车等业务的销售员,都是殡仪馆的从业人员。
尤其是遇到车祸,或是高坠死亡的尸体,遗容一般都有所损伤,这时就需要化妆师来负责整理遗容,为死者化妆,尽量还原死者生前样貌,为生者给予安慰。
搬尸工,无疑是工作最困难的职业。
他们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在搬运尸体的过程中,不管是地址出现错漏,还是在和家属交谈时有言语上的错误,无一不让家属们情绪激动,难免遭到数落责备。
首先就是地址的核对,当家属联系了殡仪馆,搬尸工们便前往目的地。可想而知若是地址错误,敲错了门,那这户住户势必会不依不饶。
尤其一些言语上的忌讳,平日里人们离别时打招呼都习惯会说一声“再见”。
但若是搬尸工们,可不能说这个词,谁家会想再见到搬尸工们呢。
故而将尸体从丧户家带走后,搬尸工们习惯说一声“我们走了”,仿佛死者不过是出了个远门。而最不愿意接待的地址,往往是遇到高层住户。
尽管小区内肯定会配备有电梯,但其他住户对于搬运死者这件事,向来十分忌讳,不少人甚至反感用电梯来运送死者。
搬尸工们只能用担架抬着尸体,一步步走下楼梯,来运送尸体。运送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停留,不能停在别的住户门前。
他们必须得谨慎的抬着尸体,走下高层,期间还得保持尸体的平稳,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往往终于走下一楼,这时所有人早已是汗流浃背,双手颤抖。
他们也会遭遇特殊情况,人总是会步入死亡,区别在于是由于意外还是顺利的寿终正寝。
每天都有遭遇意外去世的人,高处坠亡,连面容都变得模糊。水中窒息,尸体膨胀变样。搬运这些惨烈的尸体,没点心理建设根本不行。
这些无一不给搬尸工们巨大压力,直到他们习惯这份工作,习惯自己日常面对的不同尸体们,但依旧承担着巨大心理压力。
尤其是刚入行的年轻人们,总喜欢胡思乱想。迷信的人们总觉得殡仪馆是灵异事件的多发地,尤其在夜晚遇上忽明忽暗的灯光,突然熄灭的灯,以及突然刮进来的穿堂风,无一不让他们觉得害怕,感到十分瘆得慌。
历经习以为常的磨炼后,熟练工们早就看惯了一切不寻常,就连生死都早已看淡。到最后,心理也得到净化,不再像刚入行时一般一惊一乍。
实际殡仪馆收入水平
网传殡仪馆收入水平一直居高不下,去殡仪馆工作就意味着拥有一份高薪稳定职业,除了诸多忌讳外,简直是人人梦寐以求的神仙职业。
没有刁蛮难缠的顾客,毕竟对方根本无法开口,只会静静的沉睡着。家属们顾及去世的亲人,往往也都平易近人,鲜少在殡仪馆飞扬跋扈的闹事。上司领导们也早已习惯殡仪馆的清静,从不会压榨属下。
更何况大家都没有业绩上的压力,又何来焦虑呢?但这份高薪的背后,却有不少鲜为人知的隐秘。
搬尸人不仅存在在国内,国外也是一样的。
不过搬尸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都是兼职,是被高薪利诱前来应聘的。
尤其是近些年美国的疫情爆发后,不少人都被迫失业,于是为了生计,只好选择去殡仪馆应聘搬尸工,一小时75美元的薪酬,足以傲视群雄。
弗兰普顿,一位相框制作师,疫情后没有人再来找他制作相框,他的店铺无力承担租金,只能倒闭。
为了生计,他了解到殡仪馆正在招聘搬尸工,时薪75美元,足以让他生活下去。
经过邻居的介绍帮忙,弗兰普顿才来到纽约的殡仪馆,负责每日处理搬运尸体。
和他同在一个小组的,还有另外9人,大家一起负责搬运两辆冷藏车上的尸体。
但仅仅是工作的第一天,弗兰普顿就遭受沉重打击,开始后悔自己选择这份职业。但为了75美元的时薪,他想继续生活下去,只好咬牙坚持。
据他的回忆,当他第一天上班开工,打开冷藏车大门后,面前的一幕赤裸裸的震撼着他。
冷藏车内部是临时拼接的三层木板,每一层木板上都密密麻麻的摆放着尸体,原本只能容纳40具尸体的冷藏车,负荷装载了100多具,早已“超载”了。
这些尸体横七竖八的木板上躺着,被冷气笼罩着,变得无比僵硬。
同组的一个男性,当即就承受不住,离开了小组,决心放弃这份工作。还有不少人闻着尸体散发出的隐隐的味道,忍不住躲到一旁开始不住的呕吐。
眼前如此混乱的场景,是弗兰普顿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他第一次直面死亡,更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尸体。
由于裹尸袋的紧缺,工厂加急生产的袋子变得非常轻薄,承受不住巨大拉力。稍微一使劲,袋子就容易破裂,露出巨大的撕裂口。
由此不少死者的面容都从裂口中暴露,这些人或平静或狰狞或扭曲的脸,让搬尸工们面临着巨大挑战。
弗兰普顿只好用医院的床单包裹住尸体,避免他们裸露在空气中,也极力避免自己和他们对视。
这还只是工作的一重困难,在将尸体从冷藏车搬运下来后,他们还得核对死者的身份。于是他们不得不打开笼罩着死者的袋子,查看捆绑在死者手上的腕带,上面会记录着详细的信息。这一过程中,搬尸工们不得不和尸体有亲密接触。
为了防止感染,搬尸工们给自己套上了两层防护服,手上也裹着两副手套,甚至戴上了两层口罩。
如此严密的防护,也导致他们身处炎热天气下,稍微活动一下就变得大汗淋漓,工作完后脱掉防护服,整个人仿佛都浸润在水中,连皮肤都变得发白。
密实的口罩带来的是呼吸困难,稀薄的空气让他们时常感觉到窒息的痛苦。
身体处于极端痛苦中,整日还得面对数不清的尸体,身心都遭受巨大打击,这份折磨让不少人就此放弃,许多人往往在干了一天活后,就消失不见。
医院面对紧缺的人口,只能采取补救措施,不仅日结工资,第二天才会发放前一天的工资,甚至提高的报酬。但离开放弃的搬尸工们,依旧络绎不绝。
武汉最严峻的时期,搬尸工的工资更加丰厚,不仅日结,一天就有3000块高薪。
一位应聘者不过干了两天,就到手6000块巨款。如此丰厚薪酬,自然有不少人心动。
但他在仅仅工作了两天后,就选择辞职离开,放弃了诱惑的高薪水。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心理不够强大,受不了惨淡的别离,无法承担死亡这般巨大的压力。
而高昂的日薪,并不代表月薪同样可观。
毕竟这些在紧急情况下临时招聘的临时工们,领着高昂的日薪,但工作却并不持久。往往没几天就不再需要这些临时工们,大家都只能等待殡仪馆下一次的紧急招聘。
可见殡仪馆的工作,并非如网上渲染的那般高薪事少,轻松又悠闲。
要想去应聘工作,首先就得突破自己的心理极限,还得适应他人抗拒的眼神,习惯被人异样的对待。
就算是普通人,去参加葬礼往往都极力避讳,大多数人连小孩都不会带上。但中国人对葬礼的看重,自古有之。
谁家的葬礼仪式,不得持续好几天,不仅要在正确的日子下葬,葬礼更有诸多仪式。
死者为先,生离死别总是痛苦的,没人愿意和亲人永久分离。活着的人,只能用余生去悼念亡者,抒发自己的哀愁。
甚至有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这份思念的痛苦,实在悲惨。活着的人承受痛苦,但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们每天都在见证痛苦。
生离死别于他们而言,早就成了常态,成为了习以为常,着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