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在浙江省瑞安县的苏家,常常能看到一个脸蛋圆圆,长相秀气,还带着圆眼镜抱书苦读的女孩,她便是年幼时的苏雪林。
苏雪林一生创造出多本著作,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她的感情生活却并不顺利,不走心的婚姻终将耗费双方的青春。
互不干涉也是最好的结局,可一日夫妻百日恩,苏雪林和丈夫24年的婚姻为何会走向尽头?甚至在丈夫去世前都没有再见过一面?
吾家有女初长成
1897年,苏家大宅里一个小女孩儿呱呱坠地,这个孩子是苏家第一个女儿,也是最小的女儿。
但是她却没有享受到老幺该有的待遇,连名字也不是按照族谱来取的,而是她母亲随便想的。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苏雪林,但是在她刚出生时,还是叫小梅的。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苏雪林在家里并不受待见,祖母认为女孩子以后都是要嫁人的,所以对苏雪林的态度谈不上有多么慈祥。
苏雪林的父亲整日忙着工作,闲下来的时候便会询问哥哥们的学业,也很少搭理苏雪林,她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的母亲,苏雪林真称得上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
但是苏雪林的童年还算快乐,当然,如果没有缠足这样的陋习出现就更好了。
1994年,苏雪林七岁了,那时她已经适应了用裹起来的小脚走路,于是就蹒跚着跟随哥哥们去私塾读书了。
苏雪林以为自己会和哥哥一样,考中学、大学,但是等她读完了私塾之后,却不像哥哥那样幸运,她被“遣送”回了家。
这时祖母对苏雪林说了一番伤人心的话,“能让你去私塾跟着读几年已经算是不错了,规规矩矩地在家里学女孩的规矩,少去男孩的圈子里混热闹。”
苏雪林特别反对祖母的观念,可是她知道长者为尊,她不能反抗祖母,但是越压抑,苏雪林就越叛逆,她渴望知识,渴望自由,现实却接连给了她一击又一击。
家里为她订了一门亲事,等她够了岁数就要成婚给别人做妻子了,苏雪林还不足二八,家里就为她设计好了以后的路,苏雪林迫切想要冲出牢笼。
嫁为人妇,相夫教子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铁了心要去学习,家里的祖母双手反对,直到1914年,苏雪林终于迎来了机会。
在日本留学的叔叔给父亲提建议,说女孩子也要独立自主,苏雪林这才再次接触知识,她无比珍惜这次机会,按照她的话来说,为了争取去读书,她哭过、闹过,终于如愿以偿了。
苏雪林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变好,可是不到半年,苏雪林就因种种原因和母亲回了农村,学业也被迫停止了。
虽然不久之后,苏雪林可以继续回去上学了,但是苏雪林的祖母和一些乡里乡亲都对女孩子上学这件事非常反对,为此,苏雪林又和家里大闹了一场。
苏雪林的举动彻底激起了母亲对她的保护欲,苏雪林的母亲作为传统女性,不顾尊卑礼数和苏雪林的祖母据理力争,终于替女儿实现了梦想。
在苏雪林母亲的眼里,苏雪林正在一天天地成长起来,她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飞去。
再次回到校园后,苏雪林开始潜心苦读,1919年,她毕业了,留在了自己的母校教书,在这一年,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苏雪林。
执教过程萌发新方向
苏雪林毕业后顺利成为附小的一名老师,但是在做老师的过程中,苏雪林总觉得这不是最后的归宿。
如果一辈子都委身在小学做老师,或许很安稳,但是却和苏雪林的梦想大相径庭。在结识了庐隐之后,苏雪林觉得自己应该再提升学问。
但是每每苏雪林提起要上学,祖母都是最先反对的那个人,这次也不例外。
此时的苏雪林已经20多岁,到了适婚年纪,如果再去读书,就会耽误结婚,所以祖母极力的反对,并且将婚期提上了日程。
苏雪林心力交瘁,一下就病倒了,她既不理解祖母为何执着于婚嫁,也不明白为什么女孩儿不能有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生病之后,祖母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觉得不应该逼迫苏雪林太紧,所以就不再提结婚的事,并且还答应苏雪林,在她病好之后就可以去上学。
由此看来,祖母还是爱苏雪林的,只是觉得苏雪林是个女孩子,满腹经纶也未必就能处理好和夫家之间的关系,所以祖母想让她多学习三从四德和照顾人的法子。
不久之后,苏雪林就大病痊愈了,还考进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学习过程中,苏雪林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就从旁听生转成了正科生。
在此期间,她还经历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并且受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开始追求解放女性、解放思想。
苏雪林不断尝试新事物,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就开始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力的报刊发布作品,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时间一转眼就来到了1921年,苏雪林的学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为了见识更多的文化,苏雪林准备前往法国留学,但是回忆起曾经多次提出提升学历都遭到了家里的反对,这次苏雪林留了一个心眼。
在准备去留学的过程中,苏雪林一直瞒着家里,直到她出发前的那天晚上才告诉母亲。母亲虽然不想让女儿去异国他乡受苦,但是还是选择了成全。
祖母得知苏雪林去法国留学,也是气得不行,但是苏雪林现在人已经到了法国,即使祖母反对,也无济于事。
苏雪林在法国的三年学习生活不仅学习了西方文学,还钻研起了绘画艺术,她早就不再是当初那个被传统思想胁迫的女性了。
可是,苏雪林的身体却在法国糟蹋得不成样子,因为换了一方水土,苏雪林的体质变弱,经常生病,每次生病都要休养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再加上家里频频传来噩耗,父亲去世了,母亲也生病了,苏雪林在异国他乡越发的思念故里,1925年,苏雪林提前结束了学习生活,回到了祖国,回到了病母身边照料。
这时的她已经临近而立之年,差点背负上晚婚不孝女的骂名,所以家里为她张罗婚事时,她也并没有提反对意见,顺从了家里的意思,和当初定亲的男人结了婚。
不幸婚姻的束缚
苏雪林和丈夫早年就有婚约,但是因为苏雪林一直生活在外,所以耽搁了许久,现在苏雪林回国安定下来了,二人结婚的事宜就开始安排起来。
丈夫张宝龄是富商之子,自幼家境殷实,苏雪林家里虽然也比较富裕,但是和张家比起来就差远了,所以苏雪林也算是高嫁,但是她却觉得并不幸福。
因为苏雪林想要尝试的是自由恋爱,指婚这样的陋习会伤害两个人,但是回想起病母的心愿是看着她找个好人嫁了,苏雪林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在那个年代,夫妻结婚之前可能都没有见过面,苏雪林和张宝龄也不例外,所以刚完婚时,二人还像陌生人一样,苏雪林即使再不情愿也会出于尊重好好的维系这段感情。
如果能相敬如宾的过一辈子,也算不辜负母亲。
但是,张宝龄和苏雪林完全不是一路人,受文学思想的影响,苏雪林像是一个浪漫幻想家,但是身为理工生的张宝龄却并不懂得浪漫。
苏雪林多次尝试和张宝龄接触,但是发现二人根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张宝龄平时话少,即使是说话聊天也是按部就班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直男,所以苏雪林在张宝龄的身上根本体会不到恋爱的滋味儿。
苏雪林虽然在文学领域很有建树,但是在恋爱方面,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和张宝龄相处不来,苏雪林有些气愤,为了表达她的不满,苏雪林就搬出了卧室,和丈夫分床睡。
其实苏雪林这样做,不过是希望得到丈夫的重视,但是张宝龄只知道苏雪林生气了,却不知道是为什么生气,所以他不敢再去招惹苏雪林,平时对她更加恭敬了。
这样一来,二人的关系就渐渐地达到了冰点。
苏雪林感到无比的悲哀,这样的父母之命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束缚,因为他人的决定就毁掉了一生的幸福,实在是不值得,所以苏雪林就有了离婚的念头。
在忍无可忍后,苏雪林正式向张宝龄提出了离婚,苏雪林的这一想法惊到了张宝龄,张宝龄突然回想起过去发生在二人之间的一件事,或许那时候,苏雪林就已经对他不耐烦了。
那天,张宝龄应酬到很晚才回家,因吃醉了酒实在是头疼,便敲响了苏雪林的房门,想让她帮忙煮点热汤暖暖胃。
但是苏雪林却冷冷地回应道:“我是新时代的女性,不是伺候你的下人。”
苏雪林的这句话刺痛了张宝龄,二人是夫妻,以后要相扶到老,这点小忙苏雪林都不愿意帮,张宝龄心里不是滋味。
再看看现在执意要离婚的妻子,张宝龄叹了口气,无奈地在离婚协议上签下了名字,结束了二人维系二十四年的婚姻。
生生世世永不相见
如果张宝龄能在苏雪林有情绪的时候,及时的关怀和宽慰,苏雪林也能够体谅张宝龄工作的辛苦,二人可能真的会萌生出爱情的嫩芽,但是人生没有如果,他们最终还是分开了。
这对于双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不再束缚着彼此,也可以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离婚后的苏雪林再也没有结婚,而是在教育领域拓展天地,从武汉到上海,再到香港,苏雪林一边学习一边教书,生活非常充实。
1950年,苏雪林拒绝了学校的邀约,离开了香港,再次踏上了法国的土地。
阔别多年,再次回到法国,苏雪林一向坚强也不免有些心头泛酸,回忆起在法国学习的那段岁月,仿佛是上辈子的故事。
在这里,苏雪林开始着手研究屈赋,她准备后半生都和晦涩难懂的文字打交道,但是生活先有柴米油盐,才有诗和远方,苏雪林在法国的生活很拮据,无奈之下只能向朋友求助。
恰逢姐姐的身体出了问题,苏雪林又从法国去了台湾,几经辗转,苏雪林没有放弃屈赋,在工作之余,她翻阅了无数本古书,想要让人们见识都真实的屈原。
姐姐去世后,苏雪林的没了牵挂,她想起了自己的前夫张宝龄,他们结婚数十载,但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此时苏雪林已经快要退休,晚年的生活略显孤独。
此时她也渐渐地理解了当初祖母为什么反对苏雪林在外面闯荡了,人老了就希望身边有个知心人陪伴,但是陪伴苏雪林的只有工作和孤独。
张宝龄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苏雪林也觉得有些悲伤,虽然二人最后以结婚收场,但是毕竟夫妻一场,苏雪林在心里默默地为张宝龄祈祷一番,并未出席张宝龄的葬礼。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二人既然已经分开另过,就是因为生活和感情不合,即使她去参加了葬礼又能说明什么呢?倒不如各自安好,互不亏欠,生生世世也不再见。
苏雪林的一生就像是漂泊的浮萍。
在娘家生活时,只有母亲是真心待她,处处替她着想,结婚后,丈夫的不解风情和耿直耗尽了她的耐心,婚姻的不幸让她失去了再婚的勇气和精力。
在苏雪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女性备受压迫留下的影子,也看到了新时代独立女性坚韧不拔的个性,如果可以,谁不希望一生一世一双人,相扶到老呢?
但每个人对感情的需求不同,或许苏雪林独身一人就是她最好的归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