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硬的脊梁:寇准,一生大起大落,最后死于“不懂为官之道”

当前位置:看文网 > 人物 > 历史人物 > 发布时间:2022-11-14 21:16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公元969年的一天,陕西渭南的一个府邸的主人正在办宴席,众多文人墨客相聚于这大雅之堂。
 
    正当众人把酒言欢之时,一个声音传了出来:“听闻令郎自小博学多才,能三步成诗,在此良辰美景之时,让鄙人开个眼界?”
 
    另一人和道:”此地傍华山,要不就以华山为题如何?”
 
    就在众人唏嘘之际,一个孩子走到了厅堂一侧,只见他拂了拂袖,一边思考一边踱步,一步……两步……三步: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说完他便莞尔一笑。
 
    在座高朋无不惊叹:“竟然真的能三步成诗!此儿将来必成大器!”
 
    这个孩子叫寇准,之后成为了宋真宗赵恒身边的宰相,也是促成历史上著名的宋辽“澶渊之盟”的关键人物,而这首在三步之余作的《咏华山》在当时乃至今日都颇为人津津乐道。
 
    一步“伤”寇准,十步享仕途
 
    寇准,公元962年出生于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寇准的父亲是当时的三国公寇湘,寇湘于晋开运年间高中甲等,后来为朝廷效力。
 
    寇湘知人善任,才华横溢,博通古今,在闲暇之余喜欢与良师益友一起吟诗作词。寇准受到此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各种诗词歌赋。
 
    在寇准七岁时,其父宴请宾客。寇准应客人要求,在席上三步之余就能作出一首《咏华山》,使得在座宾客听了连连称赞。
 
    小寇准初次崭露头角,就成就了“三步成诗咏华山”的佳话。
 
    由于宋朝重文轻武,考取功名成了当时年轻人入仕的最佳渠道。虽然寇准受到书香的熏陶,但没有后天父母的教育也难免成为“伤仲永”。
 
    寇准虽天资聪颖,但生性活泼,好武好猎,经常出门玩耍到天昏地暗。寇准的母亲属于“严母”,某段时期,寇准荒于学业,酷爱游玩,其母便大发雷霆,要揍一顿这调皮的小子。
 
    但事发突然,恨铁不成钢的寇母拿起秤砣砸了过去,秤砣直接落到寇准的脚上,顿时鲜血直流。寇母见状心软,语重心长地对寇准陈述自己的期望。
 
    于是日后的寇准便专心于学业,奋发图强,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还未弱冠(指古代男子20岁)之时就高中了进士。
 
    在这里可能有人会心增疑问:古代将相都而立之年,这么年轻的他会被录用吗?
 
    但在古代,伯乐相马,“伯乐”难道会在意“马”的年纪吗?更看重的不是才华与道德吗?
 
    太平兴国五年,寇准与一群文人雅士前往皇宫进行“面试”,当时的皇帝宋太宗亲自去出题,当面试官。
 
    在进入大殿之前有人对寇准说:“看你年纪轻轻的,可能不会过了面试的。因为一般的皇帝都不会录用年纪小的人,但如果你谎称年龄,录用概率就会大很多。”
 
    走到门前的寇准一听这话站住了脚,说:“我这么努力读书,刚刚要踏上仕途,怎么一上来就欺骗自己的君主呢?”
 
    面试过后,寇准果然不负众望,过了重重考验,被授予大理评事一职,去巴东县当县官,之后又调去成安县当县令,在此期间他心系民众,惩治恶霸,一改贪污风气。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寇准上任却是“卖管材”。
 
    寇准到成安县人命县衙的第一天,便让人贴出“休业”的告示。但如此正直的他绝不会对工作疏忽的。
 
    表面上懈于职守,实则里登门暗访,听取民心的想法,兼顾搜集各种犯罪证据。但时候不长,他的上司大名府尹收到了匿名的投诉信,说寇准整天不务正业,游山玩水。
 
    于是府尹大怒,要亲自上门质问。
 
    听闻自己的上司要来考评业绩,寇准便贴出“明日开业,有冤诉冤,有仇诉仇”的告示。
 
    翌日,在县衙厅堂上,寇准快刀斩乱麻,一展判官风采。
 
    就算犯人狡辩,寇准可是手中铁证如山,使恶霸、贪官哑口无言,低头谢罪。府尹大人见状连声夸赞。
 
    后来广为流传的佳句:“眼观千家状,耳听万人言”,说的就是当时的成安县县令寇准了。
 
    劝帝立储,君臣一醉
 
    寇准为人正直,做事犀利。而且善于进谏,心系百姓,逐渐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成为了当时的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当时的宰相。
 
    就算做到如此大的官职,寇准也不改之前直言进谏的习惯,但他情商很高,每次的建议都颇受皇帝青睐,甚至太宗关于立太子的事情都要问问他的意见。
 
    至道元年,刚去青州出差回来的寇准就被召到宋太宗面前,只见宋太宗脚踝泛紫,便深情地对寇准说:“你怎么现在才回来啊。”
 
    听着寇准的“调查报告”,宋太宗却心系别事,他咂了咂嘴说:“朕已在位多年,一直未立皇储,爱卿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寇准听了,想必是早有准备,淡定地说了句:“立储君之事不应与妃子、宦官商讨,更不能与近臣商量,选众望所归的太子就好了。”
 
    于是太宗把手一挥,屏退旁人,继续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
 
    “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孩子的了,如果您中意襄王,就请决定吧。”
 
    太宗再三思索之后,决定立襄王赵恒为太子,并且择日昭告天下。
 
    按照古代的习俗,立太子之后需要一同祭拜祖先,同时也会有大批百姓前来朝拜。
 
    就在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的路上,百姓簇拥,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欣喜之情,一路上也不乏有人说:“太子气宇轩昂,定是个明君。”
 
    由于民众的目光都聚在太子身上,太宗心情显得有些落寞,便悄悄问寇准:“人心现在都朝向太子了,把我这皇帝放什么位置啊。”
 
    寇准扬了扬嘴角,恭贺道:“太子一出场就深得百姓喜爱,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正说明您选了一个好储君,是社稷之福啊。”
 
    听了这话,太宗顿悟,仰头大笑起来。
 
    回宫之后,太宗约寇准一起举杯对月,把酒言欢,二人畅饮三更,大醉而归。君臣和谐,史称“极醉而罢”。
 
    澶渊定策 水满而溢
 
    作为皇帝智能团的寇准,在各个方面都会给皇帝提建议、想策略。
 
    至道三年,宋太宗驾崩,宋真宗赵恒继位。
 
    新君确立,难免政局动荡。北部辽国趁机骚扰宋朝的北部边境,并且两次攻城取胜,大败宋军,这使还没坐稳皇帝之椅的真宗便心有不安。
 
    这时一位大臣毕士安举荐寇准主抗辽大事,想立寇准为相很久的真宗便召见了寇准。
 
    只见朝野之上,真宗的近臣都主张“议和”,提议迁都躲避辽国的挑衅。
 
    但寇准却说:“若正面领兵出征,凭大宋的实力绝对不输辽军。如果您退缩,那就不战而败,人心涣散。如果敌人趁虚而入,那么大宋的江山还保得住吗?”
 
    听了寇准一番话,几个懦弱的大臣顿时哑口无言。真宗听从了寇准的建议,决定起兵抗辽。
 
    寇准怕那些“求和派”的大臣扰乱真宗思绪,于是把他们都调离了皇帝身边。
 
    景德元年九月,宋出兵抗辽,刚到前线,寇准就立刻派人去勘察敌情。
 
    他将自己探查的情报全部上报给真宗,并做了详细的分析,进退有度。听到寇准一番话,真宗点了点头。但一想到若进军必过黄河,就有些心生不安。
 
    寇准深知真宗性情,于是提早跟大将军高琼说好要一起规劝皇帝。
 
    于是,大将军高琼站出来说:“我从小随您南下,现在也愿意追随您,只愿您立刻动身去前线吧。”
 
    面对一旁批评他的大臣,高琼说道:“当文官的也只会动动笔了。现在敌军犯我国土,我劝皇上出征,你却在一旁批评我无礼。你若有本事,何不写诗劝退敌军?”
 
    寇准救国心切,继续向真宗说道:“如果陛下真的想抗辽,就要下定决心。如果您御驾亲征,一定会鼓舞我军士气,民心也会向着您这边。”
 
    真宗一看,自己的左右手都这么决定要进攻,就心想试一试吧。
 
    虽然辽军率20万大军大规模入侵宋的国土,但也没迟到多少甜头。
 
    等到真宗御驾亲征,上至澶州北城,民心军心受到极大的鼓舞,第一战宋军就拿下了敌军一员大将的人头。
 
    日后,每当真宗稍有动摇,寇准总是第一个去稳定“君”心。
 
    由于敌后突袭与敌前炮火,几月之后,辽军自知实力不足,于是派人来向大宋求和。听到这个消息的真宗终于有些舒展了眉头。
 
    辽的条件是要宋割让一部分领土,宋真宗说:“如果真的能议和,那我愿意每年出一百万两白银给你们。”
 
    听了这话的寇准不安定了,想规劝真宗,他认为凭借大宋的实力,打到他们投降也未尝不可,这种无理的要求竟然还要议和。
 
    但由于真宗耳边不乏谗言之人说寇准心怀鬼胎,辽都主张议和了竟然还不罢休,可见他居心叵测。寇准这次好像哑巴吃黄连了。
 
    但心系社稷的他深知百姓税赋如何,这么多的支出肯定会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就在真宗派人回复之时,自己蹲守时辰,拦下了信差,说道:“真宗说给辽一百万两银子,你跟他们说就只给三十万两,多报一两我砍了你的脑袋!”
 
    于是宋辽两国达成了协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宋以较低的成本收获了边境的安定。
 
    真宗归来之时,百姓无不欢呼庆祝,之后几年,国家社会安定,政权稳定,民间一片祥和之象。
 
    “澶渊之盟”之后,寇准的声誉也到了顶点,这难免遭人妒忌,再加上之前已经招惹了许多“求和派”的大臣,树大招风,回宫之后,不少大臣视寇准为眼中钉想要借机陷害他。
 
    某天,一位“求和派”大臣王钦向真宗耳边进谗言说:“寇准建议您抗辽只是赌徒心理,满足他的一己私欲,您就像他手中的棋子啊。”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真宗听了这话就开始对寇准的建议不加重视了。
 
    景德三年,寇准被罢官,派去皇都以外的地方做官。虽然之后得到过两次提拔,但由于宋真宗偏信奸佞之臣的谗言,寇准也无法全心理政。
 
    宋真宗晚年风湿缠身,于是朝中刘皇后干政,把寇准贬到更偏远道州(湖南省)当司马。
 
    真宗每当想念亲臣,旁人都会说寇准在忙于政事,直到真宗去世,寇准都没能回到朝廷。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乾兴元年,寇准去往雷州办事,但到了那里发现连个居所都没有。还是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的声誉已经传遍四海,所以百姓也很敬重他,于是自发的募捐给寇准盖了房子。
 
    寇准在雷州的这段时间,虽说每天都会念叨两句“不得志啊不得志”,抛去水土不服,业余生活还是挺滋润的。
 
    每天早上起来读一读经书,下午与文人墨客聚一聚写写诗词,能放下身段融入他们之中。
 
    次年,已经62岁高龄的寇准不耐环境恶劣,身患顽疾,卧病在床。此间,他作诗一首,抒发自己的幽愤: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不久之后,寇准在病榻上去世了。
 
    有人评价寇准这一生过的潇洒,也有人说他命运多舛。不论他人如何评,寇准在定是在大宋历史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寇准驰骋朝野,竭力为君,以他聪明的头脑为百姓解决了一桩又一桩难事,为大宋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功勋。
 
    寇准对朝上大臣和蔼、大度,对百姓亲切、友爱,对君主严慈并济。
 
    某次真宗叫寇准议事,寇准一顿输出,真宗还辩不过他,于是生气的站起来。
 
    寇准见皇帝要出去,便拉住他的衣服,让他回来坐下,听他讲完,直到成功劝说真宗接受了自己的建议才作罢。这就是著名的“令帝复坐”。
 
    虽然寇准这个执拗的性格有的时候会让真宗生气,但是真宗对寇准还是欣赏有加。
 
    甚至某次与人聊天夸赏寇准说:“朕得寇准犹文皇(唐太宗)得魏征也!”
 
    就连明代大文人戴嘉猷也写下“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的诗句怀念寇准。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