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铁娘子”英迪拉,强制400万男性绝育,67岁被两名警卫枪杀

当前位置:看文网 > 人物 > 历史人物 > 发布时间:2022-11-12 20:30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英迪拉·甘地,印度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总理,由于一次外交会上英迪拉态度强硬,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助理基辛格会后称英迪拉是“老巫婆”。
 
    英迪拉依靠自己的政治头脑,一次又一次击败对手,当选总理,一次又一次地在民众“英雄!英雄!”与“恶魔!恶魔!”的呼喊声下登上权力的宝座。
 
    尼赫鲁全盛时期,可以说印度有了一个不愿建立独裁制度的独裁者。当权力的王冠交由英迪拉之手时,英迪拉成为了一个站上民主最高讲台的独裁者。
印度女总理
    “握紧的拳头就无法同他人握手”,这句名言就正是出自英迪拉之口。
 
    印度铁娘子政坛之路
 
    在印度这个种姓制度之下,英迪拉所属的婆罗门是最高等的,再加上有个总理父亲,英迪拉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凡的一生。
 
    英迪拉幼年,正值父亲尼赫鲁与“非暴力不合作”领导人甘地共同推进印度独立的时期,每日有各种各样的政治新闻在英迪拉的耳畔萦绕。
 
    并且大多报纸标题都冠以父亲的名字,这大大激起了英迪拉的兴趣。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可以说英迪拉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
 
    十岁时,英迪拉多次秘密帮助父亲传递机密文件;十二岁时,成立“猴子派”宣传印度独立思想;十九岁时,丧母之痛让她重振旗鼓,励志协助父亲完成印度独立的大业。
 
    1955年,安迪拉与父亲尼赫鲁一同出席万隆会议。会上,尼赫鲁慷慨发言,和周恩来总理一起力排众议,达成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求同存异”。这为之后英迪拉的外交活动做了表率。
 
    有句话讲的好,人不会执着于从未见过的东西,而权力,则是英迪拉一生的追求。
 
    但是在尼赫鲁去世以后,新上任的总理并不是英迪拉,而是一个叫夏斯特里的人。
 
    英迪拉没有上任并不是因为她不想,而是她觉得自己根基尚浅,还需要有人扶持,现在与老一辈的政治家争夺毫无益处,一旦失败反而会落得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
 
    于是英迪拉仅仅坐在内阁第四的位置,做一个新闻部长,以自身精锐的判断认真等待时机。
 
    不久,英迪拉迎来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当时印度根据宪法修订案,准备取消英语的“特权”,以北印度语为“普通话”,但有些激进分子认为这是在贬低南印度地区,于是爆发了“语言骚乱”。
 
    他们游行示威,破坏交通,与军警爆发冲突,造成了多起流血事件。
 
    就在夏斯特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英迪拉却在背后亲临动乱地区进行演说,调和双方矛盾,发展她处理严峻事件的才能。
 
    印巴第二次战争之时,夏斯特里在国内处理各项事务,而英迪拉作为“广播大臣”,亲自前往克什米尔地区进行访谈。为了打消当地民众的疑虑,发表了一场和平演说,并且之后给当时执政党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印度妇人内阁中唯一的男子汉”,这是当时民众对英迪拉的评价。
 
    亲临王座 初掌政权
 
    命运总是捉弄人,签署“停战协定”后几小时,夏斯特里就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于是总理的宝座又空了下来。
 
    当时的组织者辛迪加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想找一个提线木偶。于是他们看上了不起眼的英迪拉。
 
    一是因为英迪拉的名誉很广,二是因为她是尼赫鲁的女儿。
 
    在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
 
    英迪拉看清了辛迪加派的意图,于是,年仅47岁的她当即宣布参加大选。
 
    由于支持者众多,在一月份的选举大会中,英迪拉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总理席位。
 
    英迪拉一上台,就一改之前的“调和”演说家的形象,变成了政治上的“铁娘子”。
 
    她首先做了一件“过河拆桥”之事:摆脱辛迪加派的监视。
 
    1966年,印度发生“宰牛动乱”:当时的激进分子视牛为神圣之物,要求让政府出台法律,禁止一切虐待杀戮牛的行为,就算在大街上牵着走也不可以。
 
    内政部长这个职位是仅次于总理拥有实权的职位,英迪拉几次想换成自己想要的人选都未能成功。
 
    于是英迪拉借此东风大做文章,叫来当时的内政部长南达,指责他在背后搞这些荒谬的活动,扣了个虚无的帽子,罢免了南达,顺其自然的委派心腹担当内政部长,这样英迪拉就手握了大部分的政权。
 
    要说英迪拉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倒不如说她还是个“业余”的演说家。除了在“语言骚乱”时期的演说,在之后印度动荡几年间,英迪拉依然到往印度各地,发表演说累计千次。
 
    有一次在演讲时她被台下的积极分子用石头砸伤,鼻子鲜血直流,她也只是掏出手帕,继续进行她慷慨激昂的演讲。
 
    落选风波与紧急状态法
 
    由于辛迪加派觉得英迪拉地位逐渐升高,越来越不受摆布,并且由于英迪拉强硬的政治作风,被很多人视为眼中钉。
 
    在一次大选当中,英迪拉失去了议员资格,这对极其渴望权力的她迎来了最大的危机。
 
    1917年,英迪拉险胜社会党人拉杰成为北部一选区的议员,随即招来拉杰的指控:英迪拉·甘地徇私枉法,在大选中利用职务便利舞弊选票。并且之后拉杰胜诉,英迪拉被判取消议员资格并且六年不得参加竞选。
 
    因为失去了议员资格,所以她也不能继续担任总理职务。但英迪拉一向渴望权力,绝不会因此放弃。
 
    一向沉稳的英迪拉一方面请求法院暂缓执行,一方面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最高法院下达无条件暂缓执行指令。这也是她最后的机会。
 
    如果在二十天之内最高法院通过她的要求,那么她就可以有无数手段可以“东山再起”。
 
    英迪拉的政治手腕无不令人钦佩,但那些“敌人”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们发文指控英迪拉的胡作非为,并且组织群众一起对抗政府,“弹劾”英迪拉。
 
    终究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英迪拉的支持者们以更强硬,更睿智的手段,鼓动组织工人、学生、军人服从“英政府”,凝结各处社会力量开展抗议活动。
 
    十天之后,最高法院通过了无条件暂缓执行指令,允许英迪拉暂时履行总理职务。英迪拉以强硬的手段解决了自己的权力危机。
 
    于是英迪拉在“英雄!英雄!”与“恶魔!恶魔!”交错的呼喊声下再次登上权力的宝座。
 
    随即而来的是英迪拉对反对者们的“报复”。
 
    当时的印度总统和英国的君主一样,只是个权利的象征,大权都掌握在总理手中。
 
    风波过后第二天,英迪拉就出台并实施“全国紧急状态法令”,命军警大范围逮捕反对之人,三天内约200人遭到了拘捕。
 
    为控制态势,英迪拉控制国家新闻渠道,将街头小巷写满了诸如此类的标语:“英迪拉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迪拉”
 
    在英迪拉强硬手段下,使议会通过了很多有利于自己的规定:有关选举的上诉均不适用于总理、总统。
 
    英迪拉的政权日渐稳固,于是她觉得,是时候解决“东巴之忧”了。
 
    巴基斯坦向来是印度的宿敌,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英迪拉觉得并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结果。加上巴基斯坦的分治,英迪拉已深感威胁。
 
    面对一直挑衅的巴基斯坦,英迪拉在国内安排好演习事项之后,便去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大访问”以摸清西方大国的底牌。之后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以此牵制美国。
 
    开战后,在印度强攻之下,仅仅三周,拿下了胜利。
 
    美国在这件事情上强烈谴责印度,并实施一些“制裁”政策,但这对于一贯强硬的英迪拉来说不过是鸡毛蒜皮之事情。
 
    英迪拉多次表示反感尼克松,每次交谈都面带各种“假笑”。
 
    甚至有一次当尼克松在一旁热情提问时,英迪拉只是回了句:“Is that all?(这就是全部了?)”,便开始了长达几分钟的沉默,足矣想象当时尼克松的心情多么尴尬了。
 
    在会后,尼克松生气地与助理基辛格吐槽,说英迪拉是个“老巫婆”。
 
    曾经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是尼克松的“好闺蜜”,但现在的铁娘子英迪拉却成了尼克松的心头恨。
 
    虽然英迪拉外交上的强硬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反观印度内部,却已是暗潮汹涌。
 
    绝育政策与甘地遇刺
 
    由于“紧急法令”的施行,人民的生活仿佛被拷上了枷锁。再加上英迪拉强制执行的绝育计划,更是激起了民众的怒火。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尼赫鲁执政时期也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但都未见成效。
 
    究其原因,就是印度的许多宗教的反对。因为在伊斯兰教的观念里,计划生育是违背神灵的。所以这条政策在印度推动可谓是极为困难。
 
    但英迪拉不管三七二十一,她认为只要解决人口问题,就能解决粮食问题。于是英迪拉提出计划生育:三年内使2300万男性绝育。
 
    其实英迪拉初心是好的,但过于蛮横,结果招致了祸患,引火烧身。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家,种姓高贵的公子哥们遇到这种事情都是“拿钱解决”。
 
    再加上英迪拉一家独大,官员独裁,对于贵族收贿之后草草了事,被绝育的大多是底层青年。
 
    并且为了填补未绝育贵族人数的空缺,官员们不顾之前“二胎”的条件,开始强迫各种未婚成年男性绝育。
 
    行政官员和警察常常去街上抓人,个个手段强横,半年之内绝育了四百万人,并且无数人因此丧命,导致印度民众多称英迪拉为“毒妇”。
 
    在英迪拉一遍又一遍的默许之下,民众的怒火终于在各种事件当中爆发。
 
    由于印巴冲突之后,东巴基斯坦瓦解,但仍有大量居民停留在印度东北的阿萨姆邦之中。大量外乡人涉政,参与邦会选举,招致了当地民众的不满。
 
    他们掀起大规模的驱逐“外乡人”运动,并且要求政府延期邦会选举,直到解决外乡人问题,让他们满意为止。
 
    就算当时许多政府官员都选择支持阿萨姆居民,但一贯硬气的英迪拉可容不得他们“作祟”。
 
    1981年二月,英迪拉不顾当地人意见,强制执行选举,并且将阿萨姆地区定位“动乱地区”,派军警进行镇压。
 
    这势必会引发大规模冲突:一个月内死伤五千人,三十万人流离失所。甚至在有的地区,阿萨姆激进分子大肆残杀外乡妇孺。
 
    英迪拉不管民众反抗,坚持举行大选,结果必然是自己带领的国大党胜出。在英迪拉强制管理之下,大的风波被压了下去。
 
    英迪拉做的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靠她一个人的“专政”,执行强制的法令像一座座大山压在印度民众身上。
 
    1980年锡克教的分离主义运动使得印度大乱,爆发了无数武力冲突。锡克教激进者在英国伦敦建立“锡克流亡政府”,与英迪拉政府对抗。
 
    为缓和局势,英迪拉毅然决定用武力镇压恐怖分子,平息事态。
 
    经过几日的枪击炮轰,恐怖分子的据点金庙被政府攻占。但这之间死伤两千多人,无疑激发了锡克教的愤怒,当时的锡克教官员、议员纷纷退党,加入锡克教的抗议活动。
 
    就算在这动乱之下,英迪拉依旧我行我素,和平常一样召开集会。虽然有人劝她最好加强警备,但她却不以为意地用演说家姿态说:
 
    “我并不担心有人会杀我,因为就算我死了,我的每一滴血都会滋养印度的国土。”
 
    由于英迪拉激进的政策,强硬的镇压手段,无视民族矛盾,十月三十一日,被自己的锡克教的贴身警卫用手枪连射二十几枪后死亡。67岁的安迪拉结束了她传奇的政治生涯。
 
    十几年间,英迪拉以她的政治手腕以及名誉,成为了印度历史上少数连任两届的总理。
 
    英迪拉认为“贫穷才是最大的暴力”,于是她大力推动“绿色革命”,主张应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国家给予扶持,并且对农业在其税收、投资方面给出了很多积极方案。
 
    英迪拉执政时期,印度在经济、科技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安迪拉注重实际改革的施行。
 
    但由于很多有争议的法令颁布都是她的一意孤行,并且实行了许多镇压手段平息动乱,不顾人民的声音,终究要被人民杀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