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为了钱,大量印度人正在被故意饿死

当前位置:看文网 > 时事资讯 > 新闻知识 > 发布时间:2023-07-13 11:04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现如今的印度有两亿人正处于饥饿状态,在全球属于“重度”饥饿水平。
 
  有超过4成的人吃不饱,发展落后地区每年都有饿死的情况出现。
 
  然而,2022年印度的粮食总产量排名全球第三,其中水稻产量突破1.2万亿吨,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大量印度人正在被故意饿死
  除此,印度还向国际上出口2000余万吨大米,占据世界首位。
 
  这与他们的“重度”饥饿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为什么印度遭受那么严重的饥饿袭扰依然出口粮食呢?这背后有什么隐情吗?
 
  优越的农业条件
 
  印度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这为其农田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印度的农业土地面积辽阔,根据印度农业部门的数据,印度的总耕地面积约为1.57亿公顷,占到总土地面积的近一半。
 
  这意味着印度有足够的土地用于农作物的种植。
 
  根据土壤分类,印度有红壤、黄壤、黑壤等多种类型的土壤。
 
  它们在营养成分和透气性方面各具特点,不同的作物对土壤类型有不同的要求,多样化土壤为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印度拥有几条重要的河流,如恒河、雅鲁藏布江、恰姆巴拉姆等,这些河流为印度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印度还有大量的湖泊,其中最大的是瓦拉纳西湖,这些湖泊不仅为水资源储备提供了支持,而且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农业生产非常多样化,涵盖了多种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料作物和蔬菜等。
 
  这种多样性有助于减少农作物病害和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水稻在印度的占比很重,它主要种植在季风气候区域,如东北部、恒河平原和南部的喀拉拉邦。
 
  印度以其丰富的降雨和水资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稻是印度人的主食之一,也是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每年都要出口2000余万吨大米。
 
  小麦在印度也被广泛种植,它主要集中在北方平原地区,如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
 
  小麦是印度第二大粮食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营养价值,2022年印度小麦产量超过1亿吨。
 
  印度的棉花生产同样如此,近代以来就有纺织传统,其棉花产量仅次于中国。
 
  棉花主要种植在象征性的“棉花带”地区,包括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安得拉邦等地。
 
  在人力资源方面,印度的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在乡村地区有大量的农民,这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充足。
 
  农民可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来进行农作业务,如播种、耕种、收割等。
 
  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农田能够充分利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农民在农业管理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经验和知识。
 
  他们能够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和耕作方法。
 
  他们了解当地的季节性降雨情况,掌握种植、灌溉和施肥的最佳时机,农民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印度农民的苦难
 
  既然印度拥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每年的粮食产量也很高,那么为什么总能听到重度饥饿情况发生呢?
 
  印度在独立之初没有经历过彻底的革命,直接从殖民地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了主权国家。
 
  但是内里还是原来那一套,其中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没有丝毫变化。
 
  农民是印度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支柱,但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许多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他们被迫以低廉的租金承包土地或充当农场工人。
 
  此外,存在大量中间商和不合理的供应链,导致农民无法获得公平的价格和利益,并且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
 
  由于印度土地政策的不完备,地主阶级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利益。
 
  农民们辛辛苦苦地劳作了一整年,却面临着地主老爷的任意支配,他们的辛勤努力最终获得的回报,却完全取决于地主老爷的心情。
 
  然而,这些地主为了持续地剥削农民,千方百计地阻止他们享受丰足的生活。
 
  农民们无法摆脱这个恶性循环,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辛劳与劳累,却只能勉强得到一些果腹的粮食。
 
  他们不得不在酷热的夏日和寒冷的冬季里,默默地劳作,为自己和家人谋取温饱。
 
  在印度,土地所有权被高度垄断,地主和大规模农业企业手中拥有大量土地,许多农民却找不到地方耕种。
 
  也缺乏基础设施,更没有办法学习先进技术,这限制了他们的生产能力。
 
  农民们的辛劳只能获得微薄的回报,他们的努力并不为自己所得,而是为了满足地主老爷的贪婪欲望。
 
  地主们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残酷地剥夺农民们应有的权益。
 
  由于缺乏资金和信贷渠道,许多农民被迫向高利贷借款,以满足生产成本和日常开销。
 
  甚至为了购买种子和化肥也会借贷,高额的债务负担使他们陷入恶性循环,无法摆脱贫困和贫穷。
 
  尽管印度政府一直承诺改善农民的状况,但在实施上却一直存在问题。
 
  一些农业补贴和福利措施未能充分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民,而且存在着腐败和不透明的问题。
 
  在大方面,政府对进口农产品的自由化政策也给印度农民带来了竞争压力,使其难以与低价进口农产品竞争。
 
  还有长期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是农民备受压迫的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无法通过耕作改变命运。
 
  从种子的定价到各种农具、化肥农药的渠道,地主阶级和既得利益者吃的满嘴流油。
 
  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印度农民却无法获得劳动所得。
 
  只能将辛苦耕作出来的粮食低价卖掉,自己一家人饿肚子。
 
  于是就出现了印度粮食产量年年上涨,每年出口大量大米,国内却有人饿死的情况。
 
  钱帛动人心
 
  在印度的北方邦,农民们面临更多困难。
 
  除了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还要应对政府向他们征收的所谓“粮食税”,这使得他们手中本来就不多的粮食更加匮乏。
 
  对于印度政府的官员来说,他们似乎无论如何都要追求一点微小的利益,哪怕这意味着进一步剥夺农民的权益。
 
  印度政府将粮食征税并将其归为政府所有的做法,对农民造成了重大压力和经济负担。
 
  以前他们可以自己消费和出售产出,现在却被迫从政府购买粮食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这种政策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状况,农民如果无法承担高昂的粮食价格,就会面临饥饿的风险。
 
  政府通过征收粮食税的方式,剥夺了农民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
 
  农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却无法自主支配他们所种植的粮食,残忍的剥夺了农民的经济自主权。
 
  粮食生产本就是一件投入时间长,产出较少的事情。
 
  农民的抗干扰能力不足,本就承受着巨大的风险,然而印度政府却要从这上面再收一次税,增加农民负担,为了一点钱不择手段。
 
  一些地方的印度官员甚至禁止农民修建粮仓。
 
  每一季度的粮食成熟之后,就要立刻卖出来,否则就要受到相应惩罚,这种不合理的制度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损失。
 
  而那些被收购上来的粮食就是我们在国际卖场上看到的印度出口。
 
  印度的一些官员靠着敲骨吸髓的手段,强行从农民身上攫取利益,只顾贩卖粮食的蝇头小利,浑然不管农民的死活。
 
  除了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之外,印度政府也依靠粮食贩卖维持国家运转。
 
  由于印度广泛存在的贪腐问题,大量的资金流向没有透明度和监督的管道,导致财政资源被滥用、浪费和挥霍。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开支能力,迫使政府不得不从其他渠道寻找补充资金。
 
  在这种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财政运作下,印度政府加大了对底层人民的进一步剥削,以填补财政短缺。
 
  这意味着底层人民不仅饱受粮食匮乏和营养不良之苦,还要面对额外的负担和损失。
 
  许多官员将这个机会视为谋取私利的契机,他们利用粮食贸易和相关补贴等机制,牟取个人利益。
 
  这些官员往往以收受贿赂、操纵市场价格或非法转移粮食等方式获取不正当利益。
 
  正是因为这个链条上有太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聚成一团,形成了很大一股势力。
 
  就连印度政府有时都无法抗衡,不得不在他们面前低头,于是那些饱受饥饿之痛的人群就成为受害者。
 
  尖锐的社会矛盾
 
  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农业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印度的土地资源广阔,农业生产潜力巨大,因此印度的粮食产量相对较高。
 
  但由于人口密度高,每个人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小。
 
  这导致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生产,难以满足庞大的人口需求,一些地狭人稠的地方就要挨饿。
 
  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多的国家,印度人口数量庞大,每年都在快速增长,印度需要提供足够的食物和就业机会来满足人口的需求。
 
  然而,由于贫困问题的存在,很多人无法享受到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活条件。
 
  而这些新出生的人口大多是在欠发达地区,进一步恶化了情况。
 
  尽管印度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些人缺乏足够的营养和基本生活条件,导致健康问题。
 
  贫困问题使得粮食供应不均衡,一部分人口享有充足的食物,而另一部分人则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困境,这是印度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相对薄弱。
 
  由于缺乏适当的支持和资源,农民无法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和劳动力,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甚至在发生自然灾祸的时候直接丧失生计,这也是造成饥饿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印度的城乡差距也是导致经济不均衡和饥饿问题的原因之一。
 
  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
 
  这进一步削弱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计,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印度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社会差距。
 
  这种社会差距是由种姓制度和社会歧视所强加于贫困人口身上而形成的。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和饥饿问题。
 
  种姓制度限制了贫困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和获取资源的机会,使他们更容易陷入贫困陷阱,无法改善生活和获得足够的粮食。
 
  由于低种姓的人往往被边缘化和剥夺机会,他们的经济状况就会非常脆弱,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而且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职业机会,无法脱离贫困的循环。
 
  日常生活中又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无法购买足够的食物,导致饥饿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在这个基础上,贫困人口由于缺乏足够的粮食和营养,导致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使他们更加容易生病,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机会,使他们更加陷入贫困和饥饿的困境。
 
  政府在过去主要关注粮食生产的数量,忽视了质量和农民的收入状况,这导致了农民面临投入成本上升、市场价格波动和贸易竞争的挑战。
 
  农民无法获得公平的价格和适当的市场机会,难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陷入种植粮食作物,自身却无法饱腹的窘境,加剧了饥饿问题。
 
  总之,印度坐拥宝山,却在多重问题之下显得困顿不堪。
 
  一方面产出大量粮食,另一方面却有人被故意饿死,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印度不能就此做出改变的话,那么未来将会面临更加不利的局面。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