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方面作出决定,彻底放弃对受损的北溪海底天然气管道进行修复和重启,并计划直接进行封存。此举或代表着俄罗斯将彻底放弃欧洲市场。
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海底管道受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复工作的难度会越来越高,而对应的修复成本也会越来越大。那为何俄罗斯没有选择尽早对受损管道进行紧急修复,而是在破坏发生近半年后打算直接封存?这样的选择背后或涉及几个深层原因。
第一,由于之前北溪管道被破坏的幕后黑手一直未能被揪出,俄罗斯及一些国家认为是美国一手策划了此次事件,而美国和欧洲则异口同声坚称是俄罗斯所为。俄罗斯为了进一步展开调查、寻找确凿证据,只能先暂缓修复工作。
第二,在俄乌战争爆发初期,莫斯科对欧洲主要国家还抱有幻想,认为欧洲即使不能保持中立,但至少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灵活选择立场,不会全然倒向美国。因为俄欧之间能源和经济的合作互补性极强:俄罗斯需要欧洲的资金和技术,以及庞大的能源市场;而欧洲则需要廉价稳定的俄罗斯天然气能源供应,双方的合作对彼此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故而俄罗斯最初对重新恢复欧洲的供气还留有一定余地。
第三,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欧洲的选择却让人大跌眼镜。在被美国绑上援乌反俄的战车后,欧洲不仅需要面对严重的能源危机引发的经济困境、被迫烧柴过冬的民生难题、还需要在自身经济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去割肉喂饱乌克兰。反观美国不仅吸纳了大量从欧洲出逃的避险资本,还进一步向欧洲出售高价能源,背后下刀猛宰所谓的“欧洲盟友”。
面对如此局势,欧洲仍然坚持反俄立场,先后推出了针对俄罗斯的十轮制裁,并不断升级支援乌克兰的武器,从一开始的枪炮子弹,到后来的坦克装甲,可谓是宁可委曲求全也要争当美国的忠实跟班。
已经退休的默克尔更是跳出来表示,明斯克协议是成功欺骗了普京的缓兵之计。这一切也使俄罗斯最终看清了欧洲政客逢美必软、逢俄必反的丑陋嘴脸,并直接放弃欧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