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张廷玉

当前位置:看文网 > 历史解密 > 发布时间:2023-02-19 15:06 来源:未知 点击: 手机阅读
    1755年3月20日,张廷玉在家中去世,乾隆得知张廷玉去世的消息后,恍惚不已。随后按照清宗遗诏,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成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文臣。
 
    作为汉人的张廷玉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竟然能够在众多的满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清朝的第一文臣。
 
    历经三代,晚年固执
 
    配享太庙的制度是中国古代帝王给予臣子的最佳褒奖形式,此制度开始于先秦时期,当然能够配享太庙的人寥寥无几。
 
    张廷玉能够配享太庙,是雍正皇帝决定的,雍正皇帝以遗诏的方式昭告天下。
 
    张廷玉是清代的重臣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清朝配享太庙确实不容易。在清朝统治者眼中,臣子都是奴才,汉人更是下等奴才,因此很少有臣子能够进入到皇帝的眼中。
 
    张廷玉就是一个例外,张廷玉确实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后期张廷玉差点失去了入太庙的机会。
 
    雍正时期,张廷玉的地位不断上升,乾隆登基之后,张廷玉既是辅政大臣,又是皇子师傅,可谓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
 
    然而张廷玉却不满足这样的生活,想要辞官还乡。张廷玉上书之后,乾隆曾多次挽留张廷玉。
 
    在乾隆看来,其死后是要配享太庙的,怎么能够在这个时候离开呢?按道理来说,乾隆皇帝挽留之后,张廷玉应该放弃返乡的想法。
 
    然而次年的正月,张廷玉再次提出要返乡,张廷玉的理由是自己的身体不适。
 
    得知张廷玉的身体不适以及想要返乡的想法之后,乾隆同意其以原官致仕,并且赏赐给他御制诗三章。
 
    看到御制诗后,张廷玉非常高兴,并且拖着病体入宫拜谢皇帝。当然张廷玉此行并非只有这一个目的,其拜谢之后,想要向皇帝讨一个承诺。
 
    “之前世宗宪皇帝破格给臣厚恩,让臣配享太庙。但是从去年辞官还乡以及陛下挽留臣的谕旨之后,臣担心死后不能享受这么高的待遇,而且外界也有相似的议论。”张廷玉说道。
 
    说完之后,张廷玉再次叩首,想要向皇帝求一个凭证。对于张廷玉的做法,乾隆皇帝并不是特别认同,但是在张廷玉此前所做的贡献之上,乾隆皇帝还是写下了凭证。
 
    奏折下达之后,按照惯例,张廷玉应该入宫拜谢,但是第二天张廷玉并未亲自拜谢,而是让自己的孩子拜谢。
 
    得知张廷玉并未入宫之后,乾隆皇帝非常生气,随后传旨让张廷玉明白回奏。
 
    然而乾隆的圣旨还未下达,张廷玉就跑到皇宫谢恩,看着面前的张廷玉,乾隆更加生气。
 
    在乾隆看来,其能够如此迅速的前来,正是因为军机大臣泄露了消息。
 
    随后乾隆切责了军机大臣汪由敦,剥夺了张廷玉的官爵,当时有人提出罢去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荣誉。
 
    但是考虑了张廷玉的功劳,乾隆皇帝并未这样做。
 
    经此一事,按理来说张廷玉应该有所收敛,但是1750年,张廷玉再次提出返回家乡,这下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命令其自审是否拥有配享太庙,后来经过商议,免去对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荣誉,免去其他的处罚,允许其返乡。
 
    当然虽然采取这样的处罚,但是张廷玉去世的时候,依然配享太庙,主要是张廷玉为清朝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完善奏折制,设立军机处
 
    我们在一些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奏折,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奏折是清朝独创的。
 
    顺治在位的时候,发现官员题奏本章有一定的缺陷,为了能够更为快捷的解决各种问题,节约自己的时间,顺治帝在小范围之内使用奏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康熙皇帝也意识到奏折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在地方以及中央高级官员中推行奏折制度,雍正帝时期更是全部继承和发展了奏折制度。
 
    当然奏折制度之所以发展的这么快,张廷玉功不可没。根据相关记载:“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要事用摺。”其对奏折制度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此后清朝一些沿用奏折制度,这套制度远远超过了中枢机构,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档案资料。
 
    其还参与军机处的筹划以及设立,1729年的时候,雍正想要对西北地区用兵。
 
    用兵之前,自然要进行一番商讨,当时将议事的内阁设在了太和门外,虽然距离不是很远,但是此地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来往此地的官员较多。
 
    本身军事活动就应该保持一定的严密性,这样一来,泄露军事行动的可能大大增加。
 
    为了预防军事机密泄露,及时的了解战况,在众人的建议之下,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而张廷玉就是军机处的第一代成员。
 
    军机处的成立解决了此前官僚体系中繁琐的缺点,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加了保密性。
 
    后期战争结束之后,军机处依然存在,甚至凌驾于内阁之上,其代表了我国封建皇权进一步扩大。当然作为第一批成员之一的张廷玉,也深受皇帝的宠爱。
 
    除外之外,张廷玉还兼管翰林院多年,主持过大量的编纂工作,《明史·艺文志》就是张廷玉奉旨负责编纂的,其中收录了4000多种明代的文明。
 
    见识远大,小心谨慎
 
    虽然张廷玉对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仅凭这些贡献,张廷玉是无法配享太庙的,毕竟古往今来有太多优秀的人,他们多消失于人群之中,并未位及人臣。
 
    张廷玉之所以能够配享太庙,与下面这几点有很大的关系。
 
    其一,能力出众,审时度势。
 
    张廷玉本身具有一定的能力,清朝入关之后,虽然想要与汉族和谐相处,但是汉人的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汉人能够做官的更是少之又少。
 
    当然清朝并未阻挡汉人做官的途径,汉人依然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但是除了固定的科目之外,又加上了满蒙内容。
 
    满族进入中原之后,学习汉语的人数大大增加,汉人则不需要学习满蒙语言,因此很少有汉人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然而张廷玉就是一个例外,其获得了蒙御试清书一等第一。
 
    当时康熙皇帝给予了其“天语嘉奖”,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后,张廷玉备受关注,1721年张廷玉奉旨前往鲁地查办案件,其冒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将山东奸民聚众不法的案件以盗案了结,避免牵连无辜,当地的人民都非常感谢张廷玉。
 
    1734年的时候,与西北之间的战争进入了胶灼的阶段,战士们也都非常疲惫,最为关键的是国库无法支持陆续用兵。
 
    考虑到这些情况,张廷玉选择审时度势,力主罢兵求和,等待时机再次作战。
 
    当时很多人不知道皇帝的态度,不敢附和张廷玉,望着只有少数人求和,雍正只好等待了几天才宣布停战,其实雍正皇帝与张廷玉的想法相同,其深知若继续作战对大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雍正突然驾崩,朝廷乱成一团,只有张廷玉临危不乱,及时找到了传位密旨,避免更大的冲突出现,乾隆之所以如此尊重张廷玉,允许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与此事也有一定的关系。
 
    其二,张廷玉廉洁勤政,为人谦和。
 
    虽然张廷玉位极人臣,但是张廷玉对于政事非常看重。根据相关记载,张廷玉经常在夜间处理政事,即便是晚上上床休息之后想到此前的政事处理不当,其依然会起身处理政事。
 
    张廷玉做官期间亦十分廉洁自律,当然其并不是不收礼,只不过在收礼的时候十分注意,掌握一个度。其从不在科举考试中,收受贿赂。
 
    其三,张廷玉的满人化倾向也比较明显。
 
    虽然清朝并未改变科举取仕的传统,但是曾经的科举取仕大都是汉人争夺朝廷所有的职位,然而清朝入关后,满蒙地位得到提升,八旗子弟已经占据了朝廷上的大部分职位,剩余的职位则由汉人争取。
 
    这样一来,考试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为了能够取得相应的机会,张廷玉除了挑灯夜读四书五经之外,其还努力学习满蒙语言,想要借此脱颖而出。
 
    虽然清朝入关后,在很多方面向汉族靠近,但是没有哪一个民族愿意舍弃自己的传统,满蒙也是如此。
 
    张廷玉的行为,无疑是争取的,三朝皇帝之所以愿意提携张廷玉,正是因为他们想要以张廷玉树立一个汉人学习满蒙的例子,当然张廷玉本身也具有强大的能力。
 
    正因为张廷玉自身选择正确,在朝廷之中谨小慎微,再加之其自身强大的能力,因此才得以脱颖而出,成为汉人之中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存在。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